一方面是中國奢侈品銷售額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并有望在2015年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國;另一方面,卻是時至今日中國仍無一個能在國際上打響的奢侈品牌。更令人尷尬的是,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消費者不相信中國能產生本土奢侈品牌。
在8日于中國國際貿易展覽中心開幕的北京國際奢侈品展上,記者感受到這種尷尬:匯聚海內外86個知名奢侈品牌的展會現場,來自中國本土、能真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卻十分鮮見。
“中國基本上沒有自己的一線奢侈品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中國國際商會副秘書長熊訓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另一方面,中國卻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并即將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
熊訓林引述數據說,近年來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高速增長,即使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銷售額仍實現16%的增長;他并表示,中國奢侈品銷售額有望在2015年達到270億美元,在全球占比將超過20%,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
國際奢侈品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屠菊萍告訴記者,中國的奢侈品銷售額正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全球大部分一線、二線奢侈品牌均已將中國作為重點發展市場;且隨著中國一線市場的飽和,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延伸。
談及本土奢侈品牌,屠菊萍則表示,中國品牌在文化內涵和設計上,不乏經典之作,不過,目前國際影響力依然較弱,還需要注重國際市場的開拓。
記者在當日的展會現場采訪發現,參觀者基本上都能說出一串海外奢侈品牌名稱,一些人士還擁有至少一件以上的奢侈品牌產品,不過,被問及知道哪些中國奢侈品牌,多數觀眾則是搖頭。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項由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針對兩千多名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所做的調查顯示,約6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不可能產生奢侈品牌,而只有約32%的消費者認為中國具有產生本土奢侈品牌的可能性。
不過,業內人士則對于未來產生本土奢侈品牌依然保持信心,接受采訪的人士多認為,高端白酒、高級成衣、香煙、茶葉、瓷器以及珠寶是最有潛質產生本土奢侈品牌的領域。
“從盛唐時期的絲綢茶葉到晚清時代皇家官窯里的青花瓷器,中國從來都不缺乏昂貴高價珍奢之物。”熊訓林說,中國奢侈品古已有之,并曾風靡全球;在文化內涵、藝術造詣和制作工藝等方面,中國同西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品牌締造上卻遠不及西方。
事實上,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經濟發展階段使得文化強而品牌弱的特點一直困擾中國企業,本土奢侈品牌的一貫缺失也成為中國高端市場最大特點之一。
在從事奢侈品市場研究的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看來,強勁增長的奢侈品消費需求為中國本土品牌提供了成長機遇和挑戰,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助于促使其汲取先進市場經驗,以較小的成本學習到更優秀的管理方法,從而揚長避短,走向國際。
周婷并認為,中國產品在品牌建設、品質管理、產品設計等方面均存在較大改進余地,而最大的障礙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人才正成為中國奢侈品牌發展的最大軟肋。
屠菊萍也表示,一流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是奢侈品的重要特征,特別強調對細節的把握。中國品牌要想真正成為頂級的國際奢侈品牌,高品質是第一步。沒有高品質,奢侈品的高昂價格基礎就不復存在。而這正是中國品牌的薄弱環節。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