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月11日從北京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工程”啟動儀式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北京大學牽頭、兩岸四地多所著名高校教育機構共同推動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工程已正式啟動。
文化部非遺司代表、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屈盛瑞,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北京大學校領導特派代表陳躍紅,著名文化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呂品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企業和傳承人代表,臺灣推廣教育協會、香港國際教育基金會等兩岸四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聯盟”機構代表,以及國內約30家媒體記者出席該會。
當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方面成果顯著、影響很大,保護體系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尚待解決。如普通民眾對許多非遺項目認識不清、代表性項目保護推廣深入程度不夠、基層保護工作隊伍亟待提高、社會保護推廣力量整合不夠、非遺教育傳承體系有待加強,尤其是青少年缺乏了解認識的機會等等。因此,結合大學的學術資源和社會力量,協助政府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全民參與的大格局,十分必要。
據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龔鵬程介紹,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工程”包括:
(一)設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協助文化部推展相關學術研究、宣傳、推廣、展示、演出、傳習、市場化保護等工作;
(二)籌組兩岸四地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聯盟”;
(三)建立非遺展覽中心,提升非遺生產性項目保護與展示工作;
(四)加強國際交流與推廣,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
(五)編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系》;
(六)籌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基金會”。
文化部非遺司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學在籌備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績,希望以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為契機,努力建設成為先進文化傳播的示范工程。
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屈盛瑞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的成立和推廣工程的啟動,對于加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廣工作,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及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都將產生積極而重要的影響。
參加發布會的媒體有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日報、中新社、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北京日報等近30家。
本次新聞發布會并在北京大學召開“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工作座談會”。邀請目前國內非遺研究專家、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代表,如北京漆雕、長沙開福湘繡、福州脫胎漆、武夷山大紅袍茶、中國絲綢博物館、云南普洱茶、安徽掐絲琺瑯、西藏藏藥等近五十人參加,將共同致力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與推廣。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馮媛 通訊員 鄧世謇)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