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基金業也已意識到向銀行儲蓄體系進軍的重要性。今年5月發行的兩只短期理財基金,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就吸引了400多億元儲蓄資金的關注,可見這類短期理財產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認為,和海外市場的基金業相比,我國基金業這些年來過度依賴股市和偏股基金的發展,在其他發展領域的短板效應十分明顯,今后應更加多元化,補齊發展短板,加強債券、貨幣和其他類型基金的發展。
據了解,基金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有的僅1000元,相比銀行同類理財產品數萬元的門檻,優勢明顯,這一點填補了市場空白,使得基金短期理財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目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在加緊布局,以爭搶這一規模上萬億元的理財市場。
業務轉型或是長期趨勢
從發達國家銀行的發展歷史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開發,證券市場的功能日趨凸顯,銀行的媒介作用趨于萎縮,銀行失去了其融資主導地位,利差收入減少,依靠傳統的業務難以維持生存,從而產生了銀行“脫媒”。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22萬億元,同比多增加1143億元,存款減少的勢頭得到緩減。不過,專家認為,從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看,銀行“脫媒”現象仍可能繼續。
向松祚認為,我國銀行體系存款流失或者銀行體系的“脫媒化”,是一個長期趨勢。推動力量主要有兩個:其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居民個人理財愿望和意識日益強烈,不滿足僅僅獲得一點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其二,隨著多層次、多元化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我國金融體系融資和投資渠道不斷擴展,家庭、個人和企業資金流向日益多元化,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銀行負債業務議價能力持續下降,也會導致存款流失。
近年來,隨著直接融資渠道的不斷大發展,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的構成也相應發生著變化,由原來幾乎單一的儲蓄存款,逐漸調整為儲蓄存款與證券化的金融資產。監管部門也推出一系列措施,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緩解了過高的儲蓄存款給商業銀行造成的存款壓力,有利于商業銀行調整其負債結構,分散目前大大集中于銀行的金融風險。
“脫媒”對傳統銀行業務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這一擔憂在股市上已有所體現。進入6月后,交通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相繼跌破凈資產,銀行板塊整體市凈率僅1.1倍左右。歷史數據顯示,在2005年上證綜指998點時,銀行板塊平均市凈率為2.06倍;而在2008年1664點時,銀行板塊的平均市凈率也達到了1.7倍。業內人士分析,在金融渠道日益豐富、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的大背景下,銀行股前所未有的“便宜”,背后包含了市場對于未來銀行轉型不確定性的擔憂。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