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霆:希望達成共識 用整體城市理念打造人性化南沙
人物簡介:
霍震霆1946年2月出生在香港,祖籍番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奧委會主席、香港立法會委員,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的長子。
曾伴隨父親霍英東斡旋于國際奧委會總部以及相關國家之間,為北京申奧成功作出很大貢獻。
在他任香港奧委會主席期間,香港協辦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這是香港150年歷史上第一次承辦體育領域最高級別的比賽。
香港的霍家無疑是香港回歸15年的一個符號,這個在香港極其顯赫的家族早已與香港和內地的發展緊密相連。
作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奧委會主席、香港立法會委員和目前霍氏家族的領軍人物,霍震霆是身跨香港政界、體育界與商界的風云人物,他每天異常忙碌。
前日下午,霍震霆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專訪。霍震霆說,回歸15年令香港體育綻放異彩。他同時希望將南沙打造成香港和廣州一小時生活圈的一個平臺。
體育發展增強港人愛國認同感
廣州日報:您如何評價香港走過的這15周年?
霍震霆:香港回歸以來,社會保持了穩定,經濟發展也很成功。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此我深有感觸。回歸之前,有些香港人對未來缺乏信心,選擇移民,但我始終相信,國家一定會保障香港人(的利益),這點回歸后也得到證實。
我想,香港回歸離不開改革開放。對于我來說,很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很早以前就可以參與國家的改革開放。每次回到內地,都能看到內地不斷發生改變。
廣州日報:作為香港奧委會主席,您怎么評價回歸15年來,香港體育事業的發展?
霍震霆: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香港亦適逢其會,得以協辦馬術比賽,有幸成為奧運城市。在奧運效應的帶動下,國家和香港地區的國際體壇地位大幅提升,而香港與內地的關系,以及香港同胞的愛國熱誠,都更趨熾熱。
2009年的第5屆東亞運動會,為香港體育創造了新紀元,東道主的香港,勇奪26金31銀53銅共110枚獎牌的驕人成績,位列獎牌榜第4位,成為香港歷來在國際綜合項目運動會中最好的成績。
雖然香港一直以來都強調工商業發展,但其實我們都離不開體育。從表面看,體育是強身健體,但其實更多時候是能表達一種信念,體育的發展增強了香港人的愛國認同感。很多時候,體育是對身份的認同,對自己民族的認同。
廣州日報:回歸以來香港運動員獨立參加國際大賽,香港體育保持著自己的特色。
霍震霆:香港回歸時請了薩馬蘭奇來香港觀禮,我們當時提出來,香港的優秀運動員(今后)怎么辦,是送他們去廣州參加廣東隊,還是送到北京參加國家隊?
薩馬蘭奇堅持到北京見領導人,了解這個問題,最后很難得保持了香港的特殊地位——以中國香港名義獨立參加國際體育活動,與內地體育機構間本著互不隸屬、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則發展關系,香港體壇由此邁向新時代。
以前香港拿了獎牌,是唱英國國歌。回歸后不久,1997年10月,香港第一次參加全運會,自行車運動員黃金寶為香港取得了回歸祖國后的全運第一金,當時升起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奏中國國歌。香港運動員受到了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