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老齡協會主辦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討會”7月1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專家委員會主任蔣正華、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等,與老齡問題研究專家學者200多人出席,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出謀劃策。
● 60歲以上老人達1.85億
李立國說,到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5億;2050年前后,將達到4.8億左右,超過總人口的1/3,成為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條件更復雜,任務更艱巨,時間更緊迫。
華建敏說,“十二五”時期,我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年均增加860萬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6%。2021年到2035年,我國將出現第二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年均將增加1100多萬。目前全國近60%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人口中,老年人口占16.3%,高于城市5個百分點。
蔣正華說,人口老齡化改變了勞動力的結構、消費需求結構和國家稅源的結構,降低了國民儲蓄和資本積累,而且提高養老的經濟社會成本。
● 老齡產業規劃需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軍說,“十二五”期間,中國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將出現由升轉降的拐點,這個拐點出現之后,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保持下去。2021年到2025年,是人口老齡化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相對最為嚴重的時期。在這個期間,我國潛在年均經濟增長率將下降約2.2個百分點。在未來40年,也就是2011年到2050年期間,人口老齡化因素可以使
我國潛在年均經濟增長率下降約1.7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陸杰華說,老齡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我們面臨的挑戰:第一,產業政策不甚明朗,政府、社會、市場分工不明確。第二,產業發展需要投入,這個投入也是見效慢的,如何發揮財政、金融和科技支持力度,這是需要思考的一個瓶頸問題。第三,現階段,產業規劃缺失,基本處于無序的盲目的發展狀態。第四,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消費能力有限。第五,和老齡產業相關的專業性人才隊伍比較薄弱,產業發展創新人才支撐不足。第六,市場準入制度尚未健全。
● 增強養老保險制度公平性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專家辜勝阻說,從老年人口群體結構來看,需要特別照顧“失能、高齡、三無、空巢”這4類人群。我國當代家庭規模和結構變化弱化了家庭養老功能,不僅是“少子化”帶來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而且是因為農村年輕人向城市的人口流動,我們有4000萬農村留守老人。農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未富先老是中國面臨的一個獨特挑戰,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解決“未富”的問題。保持可持續增長、提高養老保險制度參與率,比節約養老金支出更重要。退休制度不要一刀切,應該實行彈性的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質人員的人力資本存量,同時也要保護那些受教育不夠的普通勞動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說,盡管中國在某一天可能出現年度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但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解決的。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不斷擴大,使養老金支付高峰已經晚于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到來。當前更重要的是樹立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信心,減輕人民的不安與焦慮。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說,現在對養老保險制度不太滿意,主要是機關事業的公務員和企業職工的矛盾。要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建議一定要適時出臺機關事業的養老改革方案。制度出臺,要提前預告。機關事業與企業在養老保險制度安排上要公平,老不動恐怕不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