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今天特刊發記者的長篇報道,以饗讀者。
她獨自堅守著偏遠大山中6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她曾經是省城貴陽市一家大醫院的醫生。
她是布依族女兒,不懂苗族語言;她卻用心交流成了苗族同胞的貼心人。
她是2012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她是生長在大城市的“80后”獨生女。
她是貴州省“十佳”鄉村醫生之一;她曾是一個愛時裝、愛跳舞、生活豐富的時尚女性。
巨大的反差,不一樣的境地,在她身上是如此的辯證與和諧、對立又統一。她,就是貴州省貞豐縣龍場鎮龍河村衛生室醫生鐘晶。
今年30歲的鐘晶,一個“80后”堅強女子,5年前從條件優越的省城貴陽市來到大山深處創辦村衛生室。她不念城市的繁華,堅守窮困的山村,憑借精湛的醫術、真誠的服務、無私的品格、高尚的醫德,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龍河村百姓的健康天秤,贏得了這個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無限信任和由衷贊譽。
為小愛“移民” 為大愛扎根
鐘晶毅然決然地從大城市的大醫院來到大山深處,甘當一名村醫,是因為她親眼目睹了農村醫療條件的艱苦。她發現,在農村,最缺的就是能對癥下藥的好醫生。
2008年之前,鐘晶的丈夫在距貴陽市200公里外的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場鎮工作,而鐘晶則先后在貴州省人民醫院、長江醫院工作,夫妻兩地分居。
龍場鎮龍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區,偏遠貧困,路途崎嶇,醫療條件十分落后。9個組765戶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5%。長期的山地封閉使得當地群眾衛生防疫知識缺乏,風濕病、兒科病高發,40%左右的婦女患有婦科疾病。由于貧困和醫療保健知識缺乏,很多人患病后一拖再拖,小病拖成了重病。有一次,鐘晶到龍河村探親時得知,一位40多歲的婦女為了去鎮上看病,早上5點就起床,走上3個小時的山路,才能看上病,之后還要匆匆趕回家干農活。鐘晶還聽人說起,一名婦女因為簡單的婦科病導致不孕不育,家庭破裂。
類似的情景一次次地敲打著鐘晶的心靈:“和城市里比較起來,山村老百姓太苦了。”仁者醫者心。對病人和弱勢群體那份強烈的憐惜之情讓鐘晶決心辭掉城里醫院的工作,來龍河村開辦一個醫務室。這樣既能給村民看病,也便于照顧丈夫,結束兩地分隔的生活。
2008年秋,倔犟的鐘晶不顧父母反對,把幼小的女兒托付給遠在重慶的婆婆,徑直到了龍場鎮龍河村。她要憑著自己僅有的2萬多元積蓄建起一個村衛生室。
2008年10月,鐘晶創辦的龍河村衛生室正式掛牌成立了。那一年,鐘晶剛滿25歲。
這是龍河村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衛生室。鐘晶花費2萬多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還按大醫院要求設置了垃圾分類,成為龍場鎮最正規的一個衛生室。
然而,衛生室開張時,沒有人來看病,當地群眾不相信這個嬌小的年輕醫生能夠治病。“該如何讓老鄉們信任自己呢?”鐘晶一遍遍考問自己。終于,有人來了,不過來人看完病并沒有要藥。“可能是懷疑這里的藥不靈吧。”鐘晶琢磨著先配送了一天的藥給病人,并告訴病人如果藥效不靈,就不要錢。她還將整盒的藥拆分,根據病情配置藥量,讓病人不花不必要的錢。此后,只要有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問寒問暖熱情接待。
誠心換來真心。漸漸地,“鐘醫生看病態度好、藥效好才收錢”的口碑在鄉親中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鄰村的鄉親也專程趕來找她看病,外來的建筑工人更把這里當成“固定”醫療點……隨著患者慕名而來,龍河村衛生室這個60平方米的地方日漸熱鬧起來。
2009年初,龍河村衛生室成立兩個多月了。恰在此時,組織上通知說,鐘晶的丈夫要從龍場鎮調往黔西南州府興義市工作了。丈夫怕她一個人留在農村受不了寂寞,吃不了苦,勸鐘晶一起走。
“是走還是留?”鐘晶內心翻江倒海。看著自己親手創辦的60平方米的小診室,看著自己親自一點點擺好的藥品架,想到村民已經越來越多地信任她、依賴她,如果就這么走了,她不忍心,也不舍得。
“鐘醫生,你要走了,以后我生了病找誰看去?”一天大清早,村衛生室的門還沒開,一位70多歲的老人就等在鐘晶門前,挽留這位視患者如同親人般的“鐘醫生”。老人用近乎央求的目光注視著鐘晶說:“你不要走啊,要是孤獨了、害怕了,就去我家吧。”
看著龍河村鄉親們質樸懇切的目光,想想以前村民跑遠路、花高價、亂吃藥等一件件痛心的事情,鐘晶最終決定:留下來。
“那種依依不舍的感覺,生怕你去了就不會再來的感覺,怎么忍心舍他們而去?”鐘晶說,自己因為愛一個人而來到龍河村,又因為愛上這里的鄉親們而留下來。一年四季,春天花開,夏天朝陽、秋天晚霞,冬天圍爐夜話。在她眼中,龍河村很美,很美。
獨守深山 治病救人感受幸福
丈夫調走了,鐘晶留下了,無怨無悔地服務著一方父老鄉親。
“病人多時一天上百人,從早到晚,忙里偷閑才能吃上一頓飯,有時忙到晚上11點,臉也懶得洗,倒頭便睡,一覺睡到大天亮。”鐘晶這樣描述自己的村醫生活。
鐘晶的衛生室,兩間不足60平方米的路邊門面房,簡陋而干凈。每天早上7點左右,鐘晶就起床灑掃、開門,準備接待看病群眾的一切事宜。這是鐘晶一天工作的開始。
本來鐘晶只會看婦科,后來發現村民有什么病都來找她看,只得從頭學。她平日里一邊工作,一邊抽空看書學習,書上也沒有的,她就去遠點的鎮上找其他大夫學。幾年下來,作為擅長的專業,鐘晶不僅婦科病看得好,而且她治療風濕病的秘方也很受當地和周邊村民的推崇。家住新童村新元二組的龍昌云被風濕病折磨多年,偏方試過、大醫院跑過,藥費支出上萬元,就是風濕病沒有起色。可吃了鐘晶配的藥,風濕病奇跡般地好了。于是,她見人就推薦說“到鐘醫生那里去看病,好得快!”
村民喜愛鐘晶,不僅因為鐘晶醫術高明,還因為善良的鐘晶刻意為村民著想。在鐘晶這里取藥,本來就價格非常便宜,可有時面對幾元錢的藥費,鐘晶還要免收;患者帶的錢不夠,在鐘晶這里可賒賬看病。為了降低群眾看病的費用,鐘晶想了不少辦法。鐘晶從不給患者“過度醫療”,她開出的方子絕對是最低藥量、最低藥價。她還自己動手研藥、配藥,盡量讓群眾用最少的藥治好病。地方上的一些疑難雜癥,她根據家傳的秘方、偏方,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中西并用,中藥材也盡量自己動手制作。村里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料瓶為生,來看病帶來的錢全是一兩角的零錢。鐘晶看了感覺心疼,不僅不收錢,還常常留他吃飯。有的農民不識字,需要去縣城看病的,鐘晶還帶著他們去。
幾年來,鐘晶走村串寨,為全村村民建起了健康檔案。誰家年輕人打工去了,誰家老人留守在家,鐘晶心里都一清二楚。在龍河村,年輕人都出去了,“空巢”老人、留守小孩多。鐘晶白天在衛生室給人看病,晚上她還要時不時地帶著藥品到村里去看看老人、孩子。在龍河村的小路上,村民常常看見嬌小的鐘晶背負癱瘓的老人到診所定期檢查、治療。
80歲的張奶奶已經不太能說話。村民們看到,每隔一兩天,鐘晶就會走40分鐘山路為留守的張奶奶送藥。每次看到鐘晶,張奶奶不能說話只會不停抹淚,鐘晶在旁邊也含著眼淚不停地安慰老人。走的時候,張奶奶站在屋門口注視鐘晶走遠。
“老人子女外出打工,鐘醫生就像他們的子女一樣將老人背上背下的,太不容易了。”村民說。
每到耕種、收獲季節,許多村民勞動后總喊腰痛、關節痛、肌肉酸痛,鐘晶聽在耳朵里,留在心里,四處打聽治療的辦法。貴陽一家醫藥公司推薦一種儀器,她馬上掏錢買回來,讓鄉親們試一試。“看到喊疼的鄉親們舒服地走出診所,我覺得特別幸福。”鐘晶很陶醉地說。
秋天的山區,乍暖乍寒,人們容易受寒感冒。鐘晶自己掏錢買來板藍根、羅漢果等防寒防病藥品,挨家挨戶送藥、問病。龍河村村委主任帥國福說,自從鐘醫生來后,村民患上小毛病基本上來她這里看。她的服務態度好,老百姓相信她。
鐘晶用自己的醫術、用自己的真心,換回了村民對她最質樸、最真誠的情誼。老百姓把她當自己的“家里人”,平時來拉拉家常,趕集時來歇歇腳,還常為鐘晶送來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過節不約而同地送來糍粑、紅米飯。村里的孩子們親切地叫鐘晶“姨媽”、“小孃”。鐘晶每次下村,鄉親們看她一個人夜里打著手電走路,都會陪著一起送藥;回診所時即使小小一段路程,都非得把她送回來。
在鐘晶看來,在大城市大醫院,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系,但在農村,村民們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更能讓醫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看到他們高高興興,就是一種很大的幸福。” 鐘晶說。
感動千萬民眾
醫德在堅守中閃光
2012年1月16日,以“我們的感動我們的力量”為主題的“中國網事·感動2011”年度網絡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黔西南州貞豐縣的鄉村女醫生鐘晶登臺領獎。她被近千萬網民從無數感動人物中“頂起”,脫穎而出,以“最美鄉村女醫生”的美譽,登上了璀璨舞臺,成為“道德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典范。
5月11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在貴陽召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工作會議,在全省表彰的“十佳”鄉村醫生名單上,鐘晶榜上有名;今年“五·四”前夕,鐘晶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并出席了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
鐘晶的事跡被全國上百家主流媒體、數以百計的網站刊播和轉發,入選中宣部全國重大典型題材和貴州省委宣傳部全省重大典型題材。2012年2月,鐘晶登陸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中國好人”名單。
5年來,鐘晶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對村民的真切感情,在最平凡、最基層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譜寫了一曲恪守職責、無私奉獻的醫者之歌。韶華逝去,鐘晶換來的是龍河村幾千村民的身體健康;環境艱苦,鐘晶贏得了龍河村上下老百姓的充分信任和感激之情。
5年來,生活中不能相夫教子、不能孝敬父母,學習上無法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請教,工作中得不到片刻休息,但鐘晶始終堅守在小小村衛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堅守并不容易。對于一個愛美的80后女性,鐘晶衣柜是裝藥的紙箱;經常只能吃三四種蔬菜;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沒有澡堂,只能用大桶提水,蹲在盆里洗……鐘晶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一些醫務工作者提出到鐘晶的衛生室工作,一些人給鐘晶的衛生室捐贈藥品,還有一些人被鐘晶的事跡所感染,愿意放棄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到龍河村做志愿者。如今,鄉親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志愿者和鐘晶一起挨家挨戶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去好心人捐贈的免費常用藥,同時傳授衛生知識。其他一些行業的工作者則通過網絡、短信等方式向鐘晶傳遞著愛心和鼓勵。“最美鄉村女醫生”這個網友送給鐘晶的親切稱謂,集納了社會各界對這位醫療戰線“白衣天使”和社會道德踐行者的敬意和褒獎。
“如果機會許可,你會離開嗎?”今年3月1日,在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明辦、貴州省委外宣辦等部門主辦的“誠信友愛貴州人德行系列微訪談”上,有網友這樣問。
“我不愿看到鄉村的百姓因為一點點病,要跑很遠的路,那樣我的心里會很難受。在龍河村為群眾看病治病,我會堅持下去。”鐘晶深情而執著地說,“現在我這里已經有幾名志愿者了,可以幫我分擔工作。我會堅持,直至等到有一位好醫生來接替我的工作,否則我會一直堅守在這里,不會離開。”
來源:中國改革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