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黃河小浪底水庫開始排沙,裹挾著泥沙的混濁水流從3個排沙洞奔騰而出,蔚為壯觀。記者在現場看到,飛奔的“黃龍”挾著厚重的泥沙自黃河小浪底水庫大壩奔涌而出,飛濺起滔天巨浪,形成一道道“黃山”,簇擁著奔向渤海灣。其情其景在數道彩虹的映照下顯得蔚為壯觀,可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黃河小浪底排沙時泥沙大、水流急,河水中供氧不足,導致魚兒翻出水面,順流而下,形成“流魚圖”奇觀。小浪底庫區,長達 20多公里的黃河河面上,浪花裹著密密麻麻的魚兒順河而下,構成一幅美麗的“流魚圖”。這一壯觀的自然景象,吸引了大批沿黃群眾觀看和捕撈。“流魚”多是鮮活的黃河鯉魚,鯽魚、鯰魚、鰱魚、草魚、黃個呀等,偶爾也有甲魚出現。“流魚”或仰面或側身在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一層,大小不一,大的估計能有二三十公斤。魚躍波閃,場面壯觀,沿河觀看和撈魚的群眾成群結隊,興致勃勃。據估計,這一天沿黃群眾打撈上來的魚可能超過幾萬公斤。
來源: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張雷龍)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