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改革鋪就濃重的民生底色
——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群眾不僅成為改革發展的推動者、承擔者,更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
與北京友誼醫院試點醫藥分開的同一天,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也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一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宣傳活動的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全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工作正式全面啟動。
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耐人尋味。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201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有人評價:“在紀念中國共產黨91歲華誕的今天,全國所有地區將全部實施這兩項制度,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基本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重大實踐和具體體現。”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發展是為了人民的福祉。10年來的改革,黨中央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群眾不僅成為改革發展的推動者、承擔者,更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
可以說,這10年,民生領域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民生水平改善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1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從國有企業擴展到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從單位職工擴展到靈活就業人員和城鄉居民,從城鎮擴展到農村,數億人被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國際輿論界有一種看法: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少有的艱難而又堅定的改革實踐。
繼2007年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之后,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國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經過3年的醫改,全國95%的城鄉居民有了基本醫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免費提供,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有了保障;規范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密集出臺,保障性住房建設快馬加鞭,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讓人民群眾享用到日益豐富的精神食糧。
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僅中央財政負擔的資金就遠遠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與上年相比回落1.1個百分點,但中央財政預算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長18.1%。
“社會建設”,10年前,人們對于這個詞恐怕還很陌生,現在已耳熟能詳。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展到“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而和諧社會理念的確立,標志著中國在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后,“終于有了一個能夠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科學理念”。
圍繞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的改革更加注重向社會領域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更加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更加注重發展的平衡協調。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已經悄然從思想意識形態層面的論證轉移到制度建設層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樣的圖景,中國人憧憬了許多年,如今它正一天天變成現實。
“想想吧,全球1/4的人口,帶著他們的種種好與壞、美與丑,重新融入人類發展的主流。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故事。它是我們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而不只是中國的故事。”美國《時代》周刊以不同尋常的口吻評價道。
此時,當我們回首10年的改革,有理由感到自豪與自信,但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白重恩說:“1978年的時候,不改革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那時的危機感是空前的;而如今,危機同樣存在,國內看,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國際上看,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在加快步伐。可以說,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必須清醒地看到,如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20世紀80年代中葉,正當各項改革全線突進之時,曾有記者這樣問國家體改委領導:“中國改革是不是一個‘世紀命題’,會不會有一個完成的終結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的實踐,已經讓人們真正懂得:沒有什么改革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改革是中國共產黨的宿命。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一定都能在進一步改革中得到解決。對于今天要不要改革這一點,是不必爭論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任劍濤說。
百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國之老少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改革,就是讓制度的優勢長起來,讓社會的活力長起來,讓人民的幸福長起來。改革就是永不停歇的引擎,將保證中國這艘行進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的巨輪,平穩地穿過“歷史的三峽”,堅定地駛向光明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