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北京市蓮花橋下,北京排水集團的工作人員在排水搶險。當日,北京遭遇強降雨。18時3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暴雨橙色預警。新華社發(萬象 攝)
五次預警連發,應急配套暴軟肋
記者采訪中,一位市民說:“說句公道話,面對此次幾十年不遇的大雨,城市公共設施硬件出點問題可以理解,但‘軟件’也有問題,災情發生前后的人工預警和應急預案還有提升的空間。”
21日一天內,北京市氣象部門連發5個預警,暴雨級別從藍色預警上升到橙色預警。然而多數網民表示,并不了解不同災害預警分級的具體含義,且氣象部門發布預警渠道過少,網民呼吁政府發布重大災害預警時,可通過短信方式送達所有市民,此外還應該給災害涉及范圍內的手機用戶發短信,提醒居民盡量減少外出等。
21日晚部分區域地面公交系統,不少人紛紛轉向附近的地鐵站轉乘地鐵。然而21日20時許,通往首都機場的地鐵機場線因雨水沒過地鐵感應板,造成地鐵列車失去動力,導致東直門站至T3航站樓列車停運。
與此同時,首都機場21日500多架航班取消或延誤,導致8萬多名旅客滯留。多位滯留機場的網民在微博中反映,首都機場打車難,出租車奇缺,機場大巴候車處積壓旅客上千人。
面對網友自發前往免費接送乘客的車輛,許多外地乘客感嘆:在巨大的天災面前,北京民眾所展露的素質、品德與干勁彰顯了人間關愛、城市精神和社會進步,令人欽佩。但另一方面,北京公共交通應急不力的“軟肋”再次暴露,有市民質疑:機場的公共交通接近癱瘓后,卻需要網民自發組織去疏散機場滯留乘客?
排水管網有欠賬,“逢澇必癱”待改變
作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一次降雨,10人死亡,城市多個區域交通陷入癱瘓:大雨到來前,各單位都有應急預案,但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
下雨前,北京市防汛辦表示,北京城區90座下凹式立交橋已建立“一橋一預案”,排水、交通、電力等部門,根據橋體的規模、道路結構,制定個性化方案,力保暴雨中立交橋排水通暢,不積水。然而,事實證明,在強大的暴雨面前,多處立交橋下出現嚴重積水。21日晚,一男子開車行至東二環廣渠門橋下,被雨水困在車中,救出來送往醫院后死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曾介紹,2000年,北京市建成區面積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達近1400平方公里。目前,僅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排水管線能達到5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網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標準建設的,也就是能夠適應每小時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然而,“如果一味地提高建設標準,建完后,很多管道可能派不上用場,是資源的浪費。
中科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說,城市快速發展使地下空間不斷被占據,難于滿足供排水系統升級不說,還分屬在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還沒有一個統一協調的機構統一規劃、建設,當務之急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網。
暴雨帶來的影響并沒有隨著雨過天晴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專家指出,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災害到來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目前,我國城市公共安全的預警信息仍待加強,綜合減災應急處置要改變有而不專、多而不實的狀況,要關注城市的內在品質。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