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北京—日前,教育、留學越來越受社會關注,各種教育類的會議也層出不窮。而由年僅17歲的中學生主辦、匯集國內權威人士的專家論壇,卻不常見。今天的中美教育經濟專家圓桌論壇將教育各界人士和學生集聚一堂,包括美國優秀女子高中Salem Academy的校長Karl Sjolund,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宋再生教授,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朱玉杰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魯子問教授以及奧博仕教育學術總監Matthew Jaskol等嘉賓,與同學們深刻探討了中國教育的全球化發展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引發的教育需求。
熊豐在現場主持
嘉賓參與討論
這一新留學趨勢的成因除了1999年以來每年以1%的速度擴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和快速的經濟增長外,就業壓力和需求也是其中的牽動力。奧博仕教育的總經理兼學術總監Matthew Jaskol先生指出,中美兩國呈現著相反的就業需求,2012年4月美國大學生失業率為4%,而同期中國大學生失業率為10%。在教育出口緊缺的情況下,許多家長和學生會考慮如何使自己更具競爭力。出國則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同時今天置身于出國潮的學子們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如何的影響,也是“中美教育經濟專家圓桌論壇”討論的重點議題。中國正在從以“世界工廠”為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模式向創造型經濟轉變。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儲備。現在出國潮的學生正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全國著名的語言、跨文化教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魯子問教授就“中國大學生應該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做了詳盡的闡述,提出推動中國教育的創新性發展對于中國長遠人才培養和經濟長足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就大家都關注的中美教育制度差異和優劣選擇的問題,魯教授認為中美教育制度有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并非用優劣高低可以概括,中國近年來出現的“翱翔計劃”等對于培養中國國際化人才的嘗試和探討極具意義。同臺討論的宋再生教授則認為放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路子,鼓勵創新,這不僅體現在制度上,更體現在基礎教育上。朱玉杰教授也認為,各階段的出國趨勢不同,但回歸是主流,如何在不同的領域,發揮各自的專長,這不僅是留學生,也是國內眾多學子必須思考的。Matthew Jaskol先生從一名美國教育者的角度,明確指出中國基礎教育的卓越成果,就這一點,中國教育的確優于美國。他介紹了中國學生在2011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中無論在閱讀和科學分項,都取得最好成績,而且遙遙領先美國56分和73分,充分顯示中國學生扎實的功底。
參與此次論壇的還有眾多在校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有的是在籌備出國留學計劃,有的表示會在國內完成學業。熊豐對記者說,“比起1000多萬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34萬出國潮的學生還是很少數的。因此,留學熱如何能更好地拉動教育改革,讓主體學生都得到更國際化的教育,不只是今天的討論焦點,也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建設重點。”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