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來不易,穩增長堅定信心
困境中實現7.8%的增長,實屬得來不易。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極為復雜嚴峻。從外部環境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復蘇乏力,歐債危機甚至愈演愈烈,前景難測。外部需求極度乏力,導致中國出口增幅在低位運行,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增加。從國內看,在持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用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和商品房銷售面積都持續回落。在前期刺激消費的政策逐漸退出后,新的消費熱點也尚未出現。
復雜與嚴峻還不僅來自外需乏力與內需不足雙重疊加,也來自短期因素與中長期因素疊加。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優勢有所弱化,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經濟已經基本告別了兩位數的增長,經濟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果斷加大政策預調微調力度。在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避免了過快下滑,仍然實現了7.8%的增長,是名副其實的來之不易。
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凸顯7.8%的得來不易。目前,不僅發達經濟體困難重重,就連新興經濟體也出現較大起伏。金磚五國中,二季度印度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率只有5%左右,巴西的經濟增長率更下滑到1.2%左右,南非的經濟增長率也比較低。因此,中國經濟上半年7.8%仍然是比較好的速度。
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困難早有分析,為今年國民經濟制訂了7.5%的預期發展目標,上半年實現7.8%的增長,仍然高于這一預期目標。從工業、投資、消費、財政等各主要指標看,雖然都有回落,但仍然運行在適度增長區間。
面對7.8%,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
從長期來看,我們仍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原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剛剛卸任回國就堅定地表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改善的空間很大,項目也很多,充足的財政能力加上巨大的經濟需求,中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的高速度增長完全有可能。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當前面臨較大困難,下行的壓力仍然存在。我們既要看到,經濟增速適度回調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也符合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同時,也要關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重視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突出問題。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時不同的是,全社會已經建立了立足內需的共識,中國經濟內生性因素正在累積,我們對中國發展的信心依舊。尤為重要的是,政府積累了更加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對解決當前的困難已經并即將采取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正如林毅夫所評價的:“面對世界經濟下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政府具有足夠的財政空間和產業升級空間,完全有可能在今明兩年保持高速穩定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