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8月14日由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全市文明創建與社會建設現場會上指出,鹽田區梅沙街道走出了文明創建和社會建設相結合、相促進的路子,有力提升了社區和諧度和轄區居民幸福度,讓生活在轄區的不同群體,包括外來建設者,在深圳找到了家園感、歸屬感。
據悉,深圳市鹽田區梅沙街道辦致力于惠民生、保民安、聚民智,經過多年努力,將街道轄區建成了居民住得舒心,活得快樂的一方樂土,2005年、2008年和2011年連續三屆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成了深圳建設“幸福文明家園”的一個樣本,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
梅沙街道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下轄4個社區,常住人口18063人,戶籍人口2409人。街道成立十多年來,梅沙由一片偏僻閉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深圳“黃金海岸”的標志性高端旅游景區,既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也面臨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幾年來,該街道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文明創建引領社會建設,以社會建設推動文明創建,努力打造社會文明進步、群眾安康溫馨的幸福家園。
服務全覆蓋,接觸零距離,是梅沙街道辦建設幸福家園的一個顯著特色。一是讓普惠服務直達每一位居民。實現了“零就業家庭”100%推薦就業、困難群體100%“應保盡保”、育齡婦女100%免費健康普查、100%享有家庭醫生“簽約入戶服務”等。還將公共服務普惠化范圍擴大到外來人口,所有符合條件的兒童就讀公辦學校,所有65歲以上居民辦理老人優待證,所有特困員工享有慈善救助,所有勞資糾紛均得到妥善化解。
二是溝通服務直通每一戶家庭。社區工作人員變“坐等服務”為“主動服務”,對所有家庭100%上門入戶,實行“一次登門多種服務”機制,在了解民生需求的同時采集管理信息。濱海社區和東海岸社區還率先建立社區QQ群,居民可全天候、零距離反映訴求、享有服務,街道社區全程跟蹤、及時反饋。如一位居民上午8時反映平價蔬菜車沒有到達社區,不到一小時,社區工作人員就了解反饋了情況。
三是平安服務直至每一片區域。轄區內實現電子監控攝像頭全覆蓋,全面推行出租屋統租統管,切實增強居民游客安全感。街道連續28年無重特大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和黑惡勢力,是廣東省唯一的無毒街道,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等榮譽。
梅沙街道具有典型的“陌生人社會”特征,為此,該街道辦積極培育既體現共同價值取向又多元包容的區域文化,借文化之力,凝聚和融合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居民。街道辦多年來致力于建立文化惠民機制,率先建成居民觸手可及、舉步可達的10分鐘文體服務圈;街道辦還組建了40多支業余文化隊伍,并爭取到了國際游艇展、山地馬拉松等一批高端特色項目在梅沙落戶舉辦。
為了暢通民意,凝聚民智,梅沙街道辦還創新公眾有序參與機制,促進社會管理由“行政手段”向“公共治理”轉變,使每個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全面表達、充分吸納、合理體現。充分利用街道辦各個社區治理體制改革的良好基礎,健全落實居民代表大會和“三會一壇”(民主評議會、民主協調會、民主聽證會和居民論壇)制度,以社區自治化解社區事務的新矛盾、新問題。如東海岸社區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鹽壩高速隔音墻建設、業主侵占公共綠地等問題,及時召開民意聽證會、居民代表大會,引導居民自發成立全國最小的NGO——“家在東海岸”社區自律中心,通過社區事務大家議、大家定,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記者 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