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
保護生態 每年修復1-2個島嶼
“猴嶼現在的生態環境比10年前好太多了。”廈門海洋與漁業局的有關人士如此評價位于廈門西海域、航道中間的猴嶼。
在這島嶼上,可看到鼓浪嶼、海滄大橋、東渡港區,是廈門城市景觀的節點。早年,由于高壓電塔的建設,施工單位在猴嶼開山炸石,島上的景觀和生態受到了破壞。
考慮到猴嶼在西海域的景觀重要性,市海洋與漁業局將它作為重要試點。2005年底開始,組織了島上植被的恢復工作。如今,猴嶼已經重現往日美景。現在的猴嶼是一只“頭”朝南、“嘴”朝西蹲坐著的“猴子”,在觀花、觀葉喬木、灌木之間的大型航標燈塔和電塔的依存下,使其成為登高遠望的“立猴”。
如今,廈門有17個面積較大的無居民海島,這些海島以廈門島為中心,眾星拱月般分布在390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廈門的“珍珠項鏈”。
據熟悉廈門海島情況的有關人士介紹,無居民海島原本都擁有完善的生態系統,但早些年,島上出現了人類活動,人們沒有注意保護,隨意地開礁炸石、大興土木,還有人在島上搞起了水產養殖,這些海島的生態環境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破壞。
無節制地利用,讓“珍珠項鏈”失去了光澤。如今,廈門人開始反思,并開始關注和修復無居民海島。2004年,市海洋與漁業局就開始組織制定無居民海島修復的規劃和實施方案。2005年,猴嶼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就此,廈門市海洋部門提出了,每年修復1-2個島嶼的規劃目標。根據海洋部門的規劃,廈門轄內的17個面積較大的無居民島嶼,依據它們的分布特征和資源環境狀況,將按照一般保護、適度利用、特殊保護三類進行功能劃分,逐步啟動修復。在島上的生態逐步得到恢復之后,遠期將逐步啟動基礎設施配套、生態旅游開發,打造成廈門新的海上景點,使17個無居民海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翡翠珠鏈”。
熟悉廈門海島開發的人士表示,如果只一味地注重開發,必然對海島景觀產生影響,甚至破壞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因此,醞釀、籌備了多年,廈門才啟動無居民海島開發計劃。目前,廈門絕大多數海島仍處于“未開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