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隨著“中歐企業對接洽談會”和法國蒙彼利埃大區紅酒品鑒會在成都錦江賓館結束,第十三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的重頭戲——第七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合作洽談會(以下簡稱“歐洽會”)圓滿落幕。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著力“向西”開拓發展空間的中國企業與積極“向東”尋找發展動力的歐洲企業相聚在成都,使本屆歐洽會成為中歐政府之間、企業之間、機構之間對話交流、開放合作、開啟未來的建設性平臺。
本屆歐洽會對接洽談成果豐碩。據統計,聚焦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在本屆歐洽會上,600余家中歐企業進行一對一配對洽談共計1000余場次,現場簽訂合同金額近10億元,達成意向合作協議金額30億元,配對成功率達35%,為第七屆歐洽會的圓滿落幕劃上了精彩的句號。
歐洽會層次規模提升 中歐合作邁向更廣領域
在中國政府、歐盟委員會及成員國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本屆歐洽會在參會嘉賓級別、規模以及會議內容水平等方面均達到新高度。中方出席代表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宇坤,四川省副省長甘霖,成都市市長葛紅林,我國駐歐盟使團,駐德國、法國等國家商務參贊。歐方嘉賓有:歐盟駐華使團副大使卡門?卡諾、歐盟委員會企業總司中小企業司司長喬安娜·德里克、荷蘭經濟部副部長克里斯、匈牙利創新署署長美沙洛什·久爾吉、波蘭駐華使館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歐盟成員國有關官員,意大利、荷蘭、波蘭、德國等國家駐華商務參贊。
來自中國及法國、荷蘭、意大利、德國、英國、波蘭、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21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參加本屆歐洽會,其中中方企業400余家,歐方企業165家,歐方官方及企業代表208人。累計舉辦中歐企業一對一配對洽談1000余場,現場簽訂合同金額近10億元,達成意向合作協議金額30億元,配對成功率達35%,規模及水平較第六屆歐洽會都有顯著提升。
在歐洲“向東看”的背景下,參加本屆歐洽會的中歐、東歐代表人數創歷屆歐洽會之最。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克羅地亞都派出高級別官員及企業代表參會。其中波蘭派出近50家企業參會,將歐盟國家組團參加歐洽會的規模推向新高。
本屆歐洽會以“技術轉移、產業合作”為主題,成功舉辦了2012中歐商務合作圓桌會、中歐創新集群合作暨國際技術轉移項目對接活動、2012 EEN全球合作伙伴會議、中歐企業對接洽談會、西博會展覽展示活動、法國南部紅酒品鑒及文化推廣活動等會議和活動,中歐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建設性平臺作用凸顯 中國商務合作走向機制化
多年來,中歐互利合作質量與規模同步提升,歐盟已連續8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歐雙方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且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未來中歐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本屆歐洽會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為中歐雙方提供了一個對話合作的絕佳平臺,以探索如何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中繼續展開緊密合作,同時拓展合作領域。
在本屆歐洽會上,“中歐商務合作圓桌會議”達成了一項重要成果:來自中國、荷蘭、意大利、德國、英國、立陶宛、匈牙利、塞浦路斯、波蘭、俄羅斯以及歐盟駐華使團等多個國家及組織代表,圍繞“聚焦中歐新興產業合作與中小企業市場機遇”的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并達成《中歐商務合作2012成都宣言》。《宣言》明確,中歐商務合作將聚焦中歐新興產業集群戰略合作與中小企業市場機遇。通過《宣言》,雙方達成共識:將深化中歐雙方在戰略新興產業、生態產業、中小企業間以及中歐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中歐商務合作平臺。
成立于上屆歐洽會期間的“EEN中國西部中心”作為首個歐盟與中國地區之間建立的常態化科技合作機制,在促進中國與歐洲中小企業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9月,“EEN中國西部中心”網絡平臺累計訪問量近20萬人次;后臺數據庫與歐盟總部EEN后臺數據庫保持實時更新,提供近3年的有效貿易、科技供需數據超過2.8萬條;定期推送的供求信息,覆蓋企事業單位4000余家。在本屆歐洽會上,來自全球的眾多合作伙伴齊聚成都舉辦“2012年EEN全球合作伙伴會議”,通過共同分析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探討建立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交流的機制,推動了中歐中小創新型企業的深度合作,為中歐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技術交流與合作仍是主線 國際技術轉移成果豐碩
中國在“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若干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而近年來,中歐科技創新集群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在歐盟委員會和中國國家科技部的推動下,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已經實現經常化。
9月27日舉行的“中歐創新集群合作暨國際技術轉移對接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中歐創新集群、產業園區、科技企業之間的國際合作交流,推進了國際技術轉移和國際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專項的實施。波蘭航空谷、法國創新署(OSEO)、法國地中海生物技術集群等10余個歐洲集群,寶雞鈦谷鈦產業創新集群、洛陽高新區高性能軸承產業創新型集群、濰坊創新型半導體發光產業集群、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中國(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等25個國內創新集群參加會議。上述創新集群聚焦于生物技術、移動互聯網、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端領域,匯聚了中歐雙方最前沿的產業發展趨勢及市場探索思路,對于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探索高端領域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在當天舉行的國際技術轉移簽約儀式上,共有28家企業(機構)現場簽訂合作協議,包括5家技術轉移機構和23家簽署國際合作項目協議的中歐企業,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農業、汽配等多個領域。其中,法國達索系統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成都希盟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籌建中國工程數字化創新中心;德國易能森公司與成都英泰力電子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就節能型無源無線控制系統在中國進行研發及市場推廣;英國賽普洛斯特公司與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將在成都高新區建立體外藥代和毒性檢測平臺;西班牙恩比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與恩比貝克飛虹汽車零部件(四川)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在高性能、高精度環保鋁基華東軸承復合材料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
多國借歐洽會推介投資環境 中企入歐正當其時
當前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發展已呈現三大趨勢,首先,企業廣泛考慮在歐洲設立銷售與物流運營基地,中型出口商正在走向成熟;其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嘗試通過技術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及國際競爭力;此外已經有一定數量的中國企業在歐洲設立總部,以打開歐洲市場,拓展技術與商務合作渠道。
本屆歐洽會上,英國、荷蘭、波蘭、芬蘭、立陶宛、匈牙利、法國等大力推介投資環境,吸引中企入歐。為了深化與中國西部地區交流與合作,荷蘭貿促會宣布將于今年11月在成都正式設立代表處,負責為荷蘭企業尋找投資和貿易機會,促進成都及其他西部城市與荷蘭之間開展更加頻繁緊密的經濟貿易合作。此外,法國蒙彼利埃地區也宣布將于明年在成都設立代表處。
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七屆歐洽會上,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與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成都地奧制藥集團、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等9家中方“走出去”企業及機構簽署了海外發展合作協議。中國銀行充分利用其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為企業經營發展出謀劃策,圍繞重點行業和重點國別開展投資對接、經驗交流、業務培訓等活動。為支持有實力的四川企業“走出去”,中國銀行提供了一攬子金融服務。
歐洽會多年花開成都 本地企業贏得發展機遇
“成都是個讓人贊嘆的城市。”9月26日,匈牙利創新署署長美沙洛什·久爾吉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稱,成都與匈牙利在技術交流與商務合作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深化與兩地企業合作前景光明。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表示,成都的美食、美景特別是快速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成都是中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成都作為第七屆歐洽會的主辦地,同時西博會也同期舉行,歐洲的企業可以在成都尋找到新的商機和合作伙伴。”
“歷屆歐洽會務實、高效的特點,給歐洲參會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歐洽會目前已經在國內和歐洲打響了品牌,成為對歐洲企業頗具吸引力的交流合作平臺。”成都歐盟項目創新中心負責人表示。隨著歐盟項目創新中心、EEN西部中心“安家”成都以及多國在成都設立經常性聯系機構,越來越多歐盟各成員國、商會、企業、金融機構把成都作為其參與中國西部發展、深化與中國共贏合作的重要城市,雙方的關系不斷得到鞏固和深化。
歐洽會連續多年“花開”成都,既是國家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的生動寫照,也與成都產業日益加入全球產業分工的背景密切相聯。截至8月底,累計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增至215家,其中境外企業168家。落戶成都高新區的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已達1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900余家,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3000余家,在集成電路、光電顯示、軟件及服務外包、電子終端制造、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領域已形成了顯著的集群效應。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與57個歐盟國家組織和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記者 李渝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