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化名))坐在一群人中間顯得有些局促不安。說話時,他先禮貌地點點頭,然后雙手合十放在腿上。這個22歲的年輕人身著深灰色的制服,在他胸前有一條黃色的條紋,還有寫著他名字的胸牌。
與其他同齡人不同,李明目前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下文簡稱未管所)第六分監區服刑。2008年,未滿18歲的他因為搶劫被判刑9年半,2009年被送到未管所接受教育改造。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團河,始建于1955年9月,是北京市唯一一所關押改造未成年犯的刑罰執行機關。截止今年5月11日,未管所已經連續20年實現了無罪脫逃、無重大獄內案件、無安全生產死亡責任事故、無重大疫情的“四無”工作目標,成功改造1.2萬余名服刑人員。在這里進行改造的人員,大多是在未成年時犯了強奸、縱火、殺人等重罪。
采訪過程中,李明告訴中國日報社記者,他來未管所之前,對警察的印象并不太好,總覺得他們不夠關心自己,也不會考慮他的情緒,所以對這里的工作人員他一直抱有抵觸的心理,并不配合改造工作。
據第六分監區監區長陳東海介紹,李明曾經常違反紀律,發表煽動性的言論,講干警的壞話,甚至用自傷、自殘的行為威脅干警。
就此,未管所根據未成年犯的心理特點,開展了“和諧班組”的評比活動。工作人員賦予服刑人員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橙色、黃色、綠色。紅色表示該服刑人員有潛在抵觸改造的情緒,綠色表示該人員表現良好,改造態度積極。
“李明以前就屬于紅色的孩子,主要因為他對我們不夠信任。我們會選擇不同顏色的孩子放在不同的班級,保證每班都有綠色的孩子能影響紅色的孩子進行改造。這樣通過評比,進一步構建和諧的改造關系,調動他們的改造內驅力,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但孩子們不會被告知自己的顏色。”
陳東海告訴記者,通過多次的談話和平時的觀察,他發現李明在家屬會見時會表現出不同于平時的溫和。因此,他決定把“家庭”當作打開李明心扉的突破口,并去李明家進行了一次家訪。這次家訪后,陳東海還特地單獨地為李明安排了一次家庭會見,希望幫他打消顧慮,建立起良好的改造心態。李明的姐姐也在家訪后給他寫信,試圖通過激勵的言語,讓弟弟知道家人沒有放棄他,他的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我真沒想到隊長((陳東海))會去我們家家訪,更沒想到他會給我安排一次單獨的家庭會見,這讓我特別感動。”李明說。“開始我會覺得干警們對我好是一種手段,所以一直有所顧慮,但這件事之后我漸漸改變了看法。”這個戴著眼鏡、斯文的男孩還為記者講述了一件令他非常難忘的事。
有一天吃過晚飯,李明感到肚子不適,但他覺得吃過藥就沒事了,所以也沒多想。誰知到了夜里,疼痛越發難忍,就在他輾轉反側的時候被值班干警發現。陳東海立即決定帶李明去醫院。
“由于走得急,他((陳東海也沒顧上穿大衣,回來的時候都夜里1點多了,外面很冷,他第二天就感冒了。”李明一邊說著,不時向陳東海站的方向望去。
隨著采訪的深入,李明漸漸放松下來。“要不是陳隊長他們幫我,我可能意識不到家人對我的關愛。犯罪前我時常不回家,結交了一些社會閑散人員,我們抽煙、喝酒,沒錢了我就找家里要。如果父母不給,我就不回去。我經常換電話卡,不想讓他們找到我。但后來姐姐告訴我, 我爸把我每一個用過的號碼都記在本上,找不到我時,一個個去試。這些都是我以前根本不去想的。”李明低聲說著。
他最后向記者背誦了幾段前一陣未管所演講比賽時自己獲獎的作品。“我還有3年10個月的余刑,但我已經開始焦慮未來。爸媽告訴我很多我曾經的同學都已經買了車、買了房,還結了婚,而我呢,好像什么都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融入社會。我找陳隊長聊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英雄,每個英雄在成為英雄前都會畏懼,都會遇到挫折。這些也讓我思考很多,在他的指導下,我做了演講,也開始籌劃自己的未來。盡管還是有些迷茫,但我想出去后先和爸爸學著如何經營輪胎生意。”
相比李明的焦慮,王林((化名))的未來雖然已被未管所規劃好,但一年內失去雙親,還是讓這個25歲的大男孩有些不知所措。
王林因年輕時故意殺人,被判刑14年。2006年,他來到未管所進行改造,一直表現很好,得到了很多次減刑的獎勵。但父親去年9月因突發疾病的離去,讓他一度情緒消極,而今年8月母親的去世更是讓他雪上加霜。
他告訴記者父母在離開他前,幾乎每次家庭會見都會來看他,他并沒覺得他們有何異樣,除了知道父親經常腰疼。“我還記得陳隊長告訴我父親生病的那個早晨,我正在車間工作,腦海一片空白,我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我沒想到隊長允許我回家看了爸爸最后一眼,這讓我非常感激。”王林說。“母親離開的最后幾天,也是隊長和其他幾個干警陪我在醫院度過的。根據我們規定,沒有特殊情況是不能回家的。而未管所干警為了我,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讓我很感動。”
在這過去的一年里,王林封閉自己的內心,情緒不高,這些都被他身邊的干警們看在眼里。“這些日子,很多隊長、干警找我聊天,幾乎每天都會過來問問我的情況。他們會給我買吃的和生活用品,尤其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王林說完,向記者介紹了給他安慰的徐海潮干警。
但當記者向徐干警問起他是如何幫助王林時,徐干警卻說:“我只是付出了更多的耐心和愛,并不覺得他((王林))有什么不同,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作為這個家庭唯一的孩子,王林在2年多后就將重回社會。干警們特地與他家所在的政府部門聯系,幫他翻新了舊房,還為他找了一份工作。“當時((犯罪時))我太孩子氣了,很沖動。這幾年在這里,我覺得自己變得沉穩、成熟了。我也會想出去之后我該怎么辦,現在我想先做好干警們幫我找的工作,然后靠自己的努力去找更好的工作。”
目前,未管所針對未成年犯刑釋后的就業需要,挖掘自身能力并積極引進社會資源,先后開展了計算機操作、花卉種植、英語口語、插花技能、縫紉、綠化、烹飪等多種技能培訓項目。今年又與中華青少年慈善基金會合作,將為未成年犯開展酒店管理服務培訓。
“針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犯,我們主要以教育為主。我們請有教師資格的老師為他們上課,書本用的和社會上其他學校的學生都是一致的。對于18歲以上的服刑人員,我們主要以技能培訓和改造為主。在技能培訓后,他們可以到不同的車間工作,考取響應的技能資格證書。”未管所教育科的王聰告訴記者。
“盡管我們不能幫每一名孩子找到工作,但我們可以力所能及幫他們爭取一些社會資源。我們也希望他們在這里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走出去后能被社會接納。”(記者 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