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侗族大媽謝六香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凱本鄉小田壩村,患高血壓、骨質增生和胃病。今年以來,她已經住了四次院,實際花費醫療費1萬多元,但因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她只需承擔1000多元。
謝六香一家住的是30多年前蓋的木房子,她的房間里除了一張床外,沒有家具,床上的棉絮破了好幾個洞。病患纏身的她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全家的生活開銷都靠老伴種的幾畝稻田。
“要是沒有醫保,我根本看不起病,活不到今天。”謝六香用樸實的話道出中國醫保政策對貧困群眾的意義。
凱本鄉衛生院院長伍宏亮說,幾年前,村里還有巫婆,村民有病痛通常先請巫婆看香、打卦、跳馬腳。隨著醫保制度的建立,村民“信巫不信醫”的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村民患病敢于上醫院就診了。
新華社記者在青海、海南、新疆、黑龍江、貴州、河南等16個省市區的廣大農村和城市社區采訪發現,因為醫療保障制度的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看病貴的問題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
公益性曾經是中國醫療體制的核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在城鎮實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在農村建立了合作醫療。一批接受過短期培訓的農村醫療人員(赤腳醫生)在保持農業生產的同時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譽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
改革開放后,伴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國原有的醫療保障體系發生了變化。2003年,中國擁有各種醫保的人減少到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缺少疾病風險的分擔機制,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尤其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問題,促使中國政府對醫療衛生體制、疾病控制體系建設重新審視。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布;7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推行以公益為導向的醫改,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國務院醫改辦公室起草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年總結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數超過13億,其中參加新農合的人口8.32億,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中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
當然,中國目前的醫療保障網還只是廣覆蓋、低水平的保障,對于緩解大病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作用仍然有限。
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今年3月刊發的文章顯示,2011中國災難性醫療支出的發生比例為12.9%,即1.73億中國人因大病陷入困境。
江西省衛生廳副廳長曾傳美說,隨著財力的增長,各級政府已經開始探索提高大病保障水平。
2009年,實施白內障和唇腭裂患者免費治療;2010年,啟動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免費救治;2011年,為尿毒癥困難患者進行免費血透救治。3年來,江西省開創性地實施重大疾病免費救治,惠及五大病種的21萬多名患者。
人口大省河南也一直在探索大病救助。河南省衛生廳農衛處處長王耀平說,以新農合為例,雖然參合農民平均報銷比例在75%左右,但如果一次性住院花費超過6萬元,則報銷比例直接提高到八成,而10萬元以上則能達九成,“這其實相當于是為大病患者專門制定的政策”。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繼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機制,使全民基本醫保制度不斷完善。
在加大醫保投入的同時,中國各地還在探索跨區域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方便患者異地就診報銷。
今年8月1日,南昌與廣州作為泛珠三角地區首批試點城市,正式開通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解決醫保參保人群在異地“看病難、墊支多、報銷繁”等諸多問題。
據介紹,泛珠三角地區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全部開通后,參保人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所在地辦理一張異地就醫卡,到異地醫保定點醫院就醫時,憑借身份證和異地就醫卡便可辦理即時結算,避免了異地報銷的繁瑣程序。此舉將惠及合作區域內1億多參保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