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對于傳統文化的扶持,加速了國內傳統文化的復興。
26歲的侯瑋萍,目前正在學習古琴。
“最開始我想買吉他來著,當個業余愛好”,在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侯瑋萍說。
陪朋友去古琴培訓學校的一次偶然經歷,卻最終改變了她的想法。
坐落于北京繁華地段的一棟寫字樓,培訓學校的琴房裝點得古香古色:假山、流水、池魚戲水,焚香縷縷。
“真想不到在繁華的都市還能有這樣古香古色的地方”,她說。
琴音響起,她感到內心平靜了許多,忘記了所有煩惱。
與傳統器樂學習人數攀升形成反差,國內演出市場的情形不容樂觀。
“國內寫民族音樂,卻用西方的作曲技巧。這一趨勢是近年來導致市場不景氣的直接原因”,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說。“就好像一個中國人穿著西服,卻帶了一個瓜皮帽。”
西學不等于照搬。席強認為,融合西方元素,當代中國音樂作品需要用自己的音樂語言去表達。中國當代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民眾需要什么,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據了解,文化部將牽頭成立專項基金,用于扶持其直屬的9家藝術院團“走出去”,加強與國外文化交流。中央民族樂團位列其中。
中國民族音樂或許不如西方音樂流行,甚至目前在中國國內也是如此,但無人可以否認,它依然是世界音樂家族的重要成員。
中國于明朝時期首先發明的十二平均律后被廣泛應用于西方音樂;美國航空航天局于1977年發射太空飛船所攜帶代表人類藝術成就的唱片上,錄有中國古琴名曲《流水》;中國的民族樂器大鑼,得到西方交響樂團的廣泛使用。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中國音樂的魅力早已漂洋過海。
未來,相信這樣的例子會更多。(記者 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