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先說明,即使中國已經改革開放33年,加入WTO十多年,但中國商業的主導力量仍是圈子和關系。
過去,在中國體制變革加速期,社會流行語是: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啊。現在改成了人脈。
雖然一字之差,內涵卻相去甚遠——人才是能力的象征,是一個公平競爭環境下的核心要素;人脈的濫觴卻是在階層固化、制度停滯、法治無力下的挽歌。
“人脈經濟學”的流行,代表著全社會商業精英銳氣的消弭和信仰的缺失。與大學EMBA班配套,全社會為權貴服務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貴族幼兒園”、“貴族小學”、“貴族中學”再到各種屏蔽平民的醫療設施、政商一體的會所和娛樂機構。
人脈的塔尖是權力——苦差事都攔不住的國考熱就是一個活生生例證,而EMBA班本質就是靠金錢建圈子,靠圈子謀求特權的一個生動案例。
正如我不想苛責王石的私生活,也不想苛責這些精英努力構建特權、混成人上人的努力。
畢竟,這或許是當下鞏固商業成功、積累更大財富的一個現實捷徑。著名商人馬云曾說:成功與否跟情商有關系,成功不成功跟讀書多少沒關系。簡直是可以作為EMBA班的廣告語。
但假如中國商業成功都建立于凌駕于市場和法治之上的情商和人脈,那中國經濟必然會喪失應有的活力,甚至陷入深度危機——在公平的環境中,萬類霜天競自由才能保證中國的快速健康成長,而不是忙著修筑一個巨大天花板阻礙挑戰和競爭——還起個名字叫EMBA班。
當然,放眼整個社會,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權力依然干預微觀經濟,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被壟斷壓制,民企國民待遇仍有缺失,背后的體制變革的滯后更像一個巨大的、潛伏的EMBA班,更令人焦慮。
中國未來的一個關鍵課題是:能否告別特權化的“人脈經濟學”,真正建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