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再度全面考察江豚生存狀況
時隔六年之后,我國科研工作者于11月11日再度在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碼頭啟航,沿武漢-宜昌-武漢-上海-武漢一線在長江中下游干流探尋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的蹤跡。這趟歷時七周左右的航程將對江豚的種群數量和分布等現狀進行考察,并對長江江豚的保護提出規劃建議。
六年后再度全流域調查
此次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由農業部牽頭,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共同組織。來自中科院水生所、WWF、豚類保護區和漁政管理部門,以及志愿者共近40位代表組成的科考隊將于今天啟動對長江干流的考察。
2006年長江淡水豚調查沒有發現白鱀豚,同時發現江豚數量銳減,僅剩1800頭左右。根據當時的測算,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頭,達到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級標準。農業部漁政指揮中心肖放副主任指出,目前長江江豚的保護狀況是“形勢嚴峻、步履艱辛、責任重大、尚有希望”。
“這次考察所采用的方法和路線與2006年的基本一致。”兩次淡水豚考察的總指揮、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員指出,“不過今年考察覆蓋的范圍更為全面,除了干流和兩湖區域之外,也會對兩大湖區的主要支流、近年來有江豚出現報道并適合航行的水域進行考察。”
在干流考察啟動之前,科考隊在10月底對長江僅剩的兩個大型通江湖泊——鄱陽湖和洞庭湖進行了預考察。王丁教授指出,“對兩湖區域的考察初步發現,鄱陽湖現有江豚約為450頭,而洞庭湖約為90頭。和2006年考察結果相比,洞庭湖江豚數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區域也縮小至東洞庭湖鯰魚口至岳陽市水域。這說明江豚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長江干流的考察,預計結果同樣不容樂觀。” 王丁研究員表示,“除了關注江豚的種群數量和分布變化,此次科考也將對長江漁業資源、水質等進行同步考察。考察的初步結果預計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報告將在明年3月公布。”
推動江豚保護計劃出臺
“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江豚的生存現狀直觀地反映了長江的健康狀況。失去了白鱀豚的長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王克雄副研究員指出,“我們希望這次全流域的淡水豚調查結果能夠為農業部即將出臺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礎數據支持,并對現有豚類保護區的范圍、功能調整以及新建保護區等提出建議。”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修訂、完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并將提交農業部審定和發布該計劃。計劃建議從自然種群和棲息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人工繁殖研究三管齊下,全面加強對江豚及其棲息地的保護。
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雷剛表示,“為了避免長江江豚重蹈白鱀豚覆轍,我們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長江及其通江湖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就江豚保護而言,對自然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是根本出路,包括加強保護區建設、禁漁、限砂、控污等措施都要跟上。與此同時,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長江現狀的情況下,要積極通過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研究保住江豚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