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能有醫,瘋能有控”是一種公共責任
醫院之外,社區、公安等能否肩負起管理之責?
“1600萬重性精神病患,比有些國家的總人口還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住院,有些完全可以通過社區進行接治、管理。”唐宏宇表示,“而且,對精神病患的干預是一個持續過程,不能‘一入院就穩定、一出院就放羊’。長期隨訪、跟蹤、管理機制,只有社會力量能做到。”
有關數據顯示,精神病患中,有80%需要終身康復治療。而由于缺乏持續性和前瞻性,往往出院后又出現傷害行為,“而且比第一次還要重,直到不可收拾”。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監管僅靠親屬遠遠不夠,需要政府將這一群體的救治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投資的視野,真正幫助精神疾病患者,特別是重性精神病人實現‘病能有醫,瘋能有控’。”多位專家呼吁。
在王紹禮眼中,最理想的模式應該是:患者發病時,第一時間到專門醫院接受規范治療;待兩三個月病情穩定后,一步步轉到康復醫院;最終,轉到社區去。“這里,每個環節都應該是‘無縫交接’的,確保病患的信息在各家機構間順利傳遞,并有專門機構、專人負責管控。”
為此,衛生部在2006年,就已牽頭啟動了“醫院社區一體化”試點。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弘介紹,截至2011年4月,這一針對重性精神病患而確立的管理模式,已覆蓋了全國160個市(州)、674個區縣、3.3億人口。為28萬例重性精神病患登記、建檔,肇事率也從最初的4.8%,下降到第5年的0.5%;肇禍率從1.5%下降到零。
“對精神病患的管理最終是要回到社區,以社區管理為中心,這是趨勢。”唐宏宇認為。
各省區市也在做類似嘗試。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看到,江西、福建、湖南、吉林、浙江等省,均在走各部門“協同作戰”之路。以江西為例,今年財政撥出660萬專項資金,用于重性精神病患的收治管理工作。其公安機關通過分戶走訪、摸底,“排查”此類人群,并進行信息采集、風險評估、落實監護責任等工作;衛生部門負責肇事肇禍精神病患的監測,督促醫院做好鑒定、收治和管控工作;民政部門負責流落社會的精神病人的救助及送返原籍……
在一些省區市,還為貧困重癥病患設立了“住院救助基金”。
“整個協作網正在建設,但還沒有建成。各級醫院的功能、定位不夠清晰,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與社區之間沒有很好地銜接,雙向轉診通道還沒有完全理順。”這是王紹禮概括的當前“弊病”。
他認為,醫院為這類病患建立信息庫后,即使其出院回家,“社區管理者也能第一時間接到信息,迅速去跟蹤隨訪”。但由于社區力量跟不上,財力投入有限,“目前,即使在北京,我們能做到的也只是把病人信息通知到當地精神衛生防控部門去,能不能‘落地’不敢說。”
李玫瑾還強調,干預不應止于重性精神病患,抑郁、焦躁等一般心理疾病也應被納入。
有心理醫生曾提示:“如果社區都能建立一個心理干預機構,如果案發前,當事人或鄰居能有渠道給社區專業人員打個求助電話,也許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李玫瑾認為:“精神出現異常的人,最先發現的應是他的家人,如果家庭失去功能,鄰居及社區人士往往能夠發現,他們要及時送病患去醫院或報警。如果醫院在接診每一個病人后能建立定期回訪制度,公安機關在處理每一疑有精神問題的嫌疑人案件時,能夠及時與醫院進行聯系溝通,就能建立家庭、社區、公安、醫院協作機制。”
(記者 王夢婕 實習生 陳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