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擬十二五末實現社保一卡通
焦點2戶口
“農轉非”后又欲“非轉農”
關鍵是剝離戶口背后的權利差異
今年浙江省“兩會”期間,致公黨浙江省委提交了《立足三農,夯實基礎,加快推進我省農村城市化》的提案。提案指出,現在“農轉非”意愿下降,甚至出現“非轉農”熱潮,城里人把戶口遷到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
農村戶口牽扯的利益種種,讓曾經削尖腦袋往城市里鉆的人,想著法子把自己戶口再落回到農村里。“義烏最近出了一系列規定,對符合規定的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可將戶口遷回農村,當地的戶籍返鄉潮隨之而生。”陳詩達稱,如今的戶口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涉及到的社保、待遇以及其他保障都有所不同,這直接說明如今戶籍制度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
在陳詩達看來,我國二元社會的形成與戶籍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958年,我們國家頒布實施了戶口等級條例,開始對人口自由流動實行政府管制。居民被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陳詩達稱,而此后的各種政策都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可以說建立了兩套“經濟和社會制度”,比如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和社保制度等,最終形成了“城鄉斷裂”的一種社會。“戶籍制度改革的緩慢,也必然會影響到城鄉統籌的進程。”
“但城鄉二元化發展到今天,城鄉統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戶口問題。”陳詩達說,如果不剝離戶口背后隱藏的身份差異和基本權利的不平等,不為城鄉均衡地提供基本服務,就不可能全面實現城鄉統籌。
“成都和重慶的全國城鄉統籌試點,我個人認為成都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農民進城入戶不以收回土地為條件,甚至是不附帶任何條件。”陳詩達說,這樣農民可以自由在城鎮職工社保和城鄉居民社保之間做選擇,這兩者的繳費比例不太一樣。“有人說,這樣農民進城就不再是光腳進城,而是穿衣進城了。”
焦點3變相圈地
城鄉統籌其實是變相征地?
應避免統地不統民的尷尬問題
“城鄉統籌”是否容易變味成“變相征地”?這個“尖銳”的質疑,在昨天被很多人提及。直播現場,市民代表程寅生問:從一些報道上看到,有專家稱這(城鄉統籌)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征地,這個現象應該怎么看?微博平臺上,也有很多網友在討論關于城鄉統籌是否屬于變相征地的話題。
“為避免這個問題,要做三方面的工作:避免各級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轉變政府的職能;城鄉統籌要協調發展,要把關注民生問題放在首位。”陳詩達說,城鄉統籌要避免“統地不統民”的尷尬,只有讓農民真正實現市民化,城鄉統籌才能健康發展。
“這種行為,肯定不屬于正確的統籌城鄉發展模式。我們現在所強調的就是城鄉一體化,主要是加快農村的發展,讓農民增收,縮小城鄉的差距。”魏明認為,城市化過程中應該有三點,即以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合理的規劃設置;在城市化過程中保護農民的利益。
魏明說:“加快城市化建設,包括小城鎮建設,在變市民的過程中,讓農民變成市民,不僅僅是土地變過來,而且還要有產業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