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勞模、武漢江南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紡織女工胡丹
人物小傳:胡丹,女,1986年生于湖北武漢市洪山區建設鄉。2002年初中畢業后進入武漢紡織技工學校學習。2004年正式進入武漢江南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女工。2006年8月,在湖北省噴氣織機織布工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2006年10月,在全國紡織行業噴氣織機織布工技能大賽中獲得第六名。被評為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標兵、巾幗建功標兵,獲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4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24歲就當上全國勞模,在同齡人中鮮見。是什么讓胡丹選擇在紡織工人崗位上堅守,是什么讓她脫穎而出?6月中旬,記者走進武漢江南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采訪了這位不平凡的姑娘。
“看到困難就想戰勝它”
嬌小的身材,俏皮的笑容,身系圍裙、頭戴白帽的胡丹在眾多年輕的紡織女工中并不顯眼,但她一雙靈巧的小手卻讓姐妹們羨慕又欽佩:一般人1分鐘內只能給斷頭的紗線打20多個結,而她卻能打48個!
這身“看家本領”是胡丹從進廠第一天起就堅持苦練的成果。胡丹的師傅張東芹還清楚記得,2002年胡丹作為武漢紡織技工學校實習生進廠學習,一個班30多個女孩,張東芹教給她們的“第一招”就是練打結。迅速給斷頭紗線打結,穿經、緯紗開車,才能讓機器繼續快速運轉。“打結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接頭要小,接頭尾要短,還要打得緊、打得快。”一開始,張東芹并沒有注意到胡丹,“但是幾天后,我就對小胡丹刮目相看了。”一般同學1分鐘大多只能打七八個,而胡丹卻能打十四五個。胡丹這么有“天分”嗎?張東芹細細觀察,發現胡丹比別人勝在一個“勤”字。別人空閑時間休息、玩耍,她回宿舍后卻還要苦練兩個小時,冬天手凍僵了,她就使勁搓搓或者用熱水泡泡,繼續練,日積月累,終于熟能生巧。胡丹還愛提問、愛琢磨,經常向師傅請教技術要領,“聰明、有悟性”是張東芹對胡丹的另一印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進廠實習僅2個月后,胡丹就在全公司的“操作運動會”上拿到名次。此后,她的技能提高迅猛,在全省、全國的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
為什么胡丹不嫌紡織工作枯燥無味,還越鉆越深,越練越好?“我那時還小,只是覺得既然做了這一行,就一定要做好,我就是有點不服輸。”胡丹說。第一次走進車間時,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織機,師傅們熟練地操作,胡丹覺得特別神氣。可輪到自己上車時,紗線好像故意刁難,半天接不了一個頭,接上了接頭質量也達不到要求,穿經、穿緯速度慢得連自己都不好意思,急得渾身冒汗。一個班8小時下來,累得腰酸背痛、兩眼冒金星,頭都抬不起來。這時她才發現,看似簡單的工作,要熟練掌握,還真有大學問!
“我看到困難不喜歡逃避,就想戰勝它。”胡丹堅毅地說。
“做個紡織工人也很美”
憑借優異表現,胡丹20歲就升職做了教練工,帶100來個徒弟,24歲又升作“總教練”,負責一個車間300來號人的技術指導。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標兵、巾幗建功標兵、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榮譽接踵而至。而當年和她一起進廠的30來個小姐妹,卻紛紛離開了公司、離開了紡織行業,其中不少人做了商場導購員。
“說實話,工作一段時間后,我也想過跳槽,很多好朋友也勸我離開,但我最后選擇了留下。”胡丹坦言。織布車間巨大的噪音、紡織工作的枯燥乏味、工資不高、離家較遠等等,都是紡織姑娘們放棄的理由。外面的世界,確實很精彩。“比如做商場專柜導購吧,工作環境舒適,冬暖夏涼,大多數人工資也比我高,以前我也動心過。”但是,同小姐妹們一談心、一比較,胡丹還是覺得現在的工作更適合自己。每天8小時之外,她有很多空閑時間可支配。最近兩年,她已經利用周末時間在武漢廣播電視大學上完了專科課程,即將畢業。
“其實什么行業、什么崗位都有好有壞,只要工作環境適合自己,在哪做都開心。”胡丹是個快樂的女孩,技術更上一層樓時,她找到了成就感;教出來的徒弟取得成績時,她收獲了自豪感;業余時間與同事、朋友們一起唱歌、游戲時,她又享受著年輕女孩應有的自由和快樂。
“現在,我不再羨慕哪個崗位、哪個行業,我覺得做個紡織工人,也很美。”胡丹說。
她也這樣告誡比自己更年輕的徒弟:“不管在哪個崗位,首先要踏實做事,如果排斥這個崗位,一定做不好。另外,一定要堅持。不堅持,就沒有成功的一天。”
勞動者感言:我能有今天小小的成績,只是比別人多了些堅持。
胡丹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