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雷鋒紀念館三代工作者:"雷鋒精神是心靈支撐"
新華社長沙2月28日電(記者陳黎明、丁文杰、周楠)年輕人放棄高薪、年老者執著一事。有人用沒有雙掌的手腕敲出了近千萬字的宣講材料,有人真的因為連續宣講嘴唇上長出一層厚繭。
在長沙市望城縣,150多畝的湖南雷鋒紀念館內,你見到的每一個普通工作者,無論老少都是雷鋒的“鐵桿粉絲”。50年來,他們忠誠地守望著雷鋒留下的道德殿堂,同時也書寫了自己的故事與傳奇。
“從嘴巴到腦子到腳板從沒離開過雷鋒”
80歲的老館長雷孟宣自稱是“從嘴巴到腦子到腳板從沒離開過雷鋒的人”。上世紀60年代,湖南雷鋒紀念館在雷鋒出生和少年時生活過的望城縣簡家塘和柳塘灣之間的山丘上建成后,他就一直在這里工作。
老人體形瘦削,白發稀疏。出口說話,卻聲音洪亮且頗具穿透力。
“我這嗓門是練出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紀念館的參觀者川流不息,雷孟宣是主力講解員,每天一講就是10多個小時,嗓子啞了啞著喊。很快,嘴上還長出一層繭子。
1995年,雷孟宣退休了。但他怎么舍得停下來呢?不久前長沙市組織一個宣傳雷鋒精神的座談會上,來了不少媒體記者。應邀而來的雷老首先拿出一個扉頁上有雷鋒頭像的筆記本,挨個讓每個記者留姓名、電話。“你們有報道,告訴我去收集。紀念館需要。”每個人被一一囑咐。
雷鋒紀念館內有560多件展品,每件展品后面都有故事,許多故事飽含著雷老的汗水。他曾20多次前往北京、鞍山、沈陽、撫順等地,走訪雷鋒生前的同事、戰友,挖掘出許多珍貴資料。有一次雷孟宣聽到一個信息:雷鋒的姑媽家還有一床雷鋒曾用過的棉絮。他如獲至寶,上門去要,雷鋒的姑媽卻想留著它。“說實在的,雷鋒姑媽是很舍不得它的,睹物思人。我理解她的心情!”但他還是一次次上門,找雷鋒的姑媽拉家常做工作。幾個月后,老人家被打動了,將這床珍貴的棉絮送到了紀念館。
“尋找黃麗”,雷孟宣和同事一跟就是好幾年。“你的干勁和鉆勁使你勇往直前。希望你在建設共產主義的事業中把你的光與熱發遍全中國、全世界,讓人們都知道你的名字,使人們都熱愛你,敬佩你。”這段署名為黃麗、1958年11月9日留在雷鋒一本日記本上的留言,很長時間都找不到主人。雷孟宣認為,找到這個人對還原那個時期的雷鋒事跡有莫大幫助。但走訪了雷鋒在湖南的所有同事和同學,都沒有找名叫“黃麗”的人。于是他們又找每個人對筆跡,終于找到了當事人。原來,因為有傳言說這位姑娘與雷鋒談戀愛,怕人說閑話,她留言時用的是化名。
80歲的老人在外奔走、宣講,實在令家人不放心。兒女們開始對他嘮叨,雷老也不反駁,只是笑瞇瞇地畫著竹子。很快,他又提著大大的布包出門了,包里有大大小小幾幅親筆畫的水墨竹。看到公交車上年輕人主動給老人讓座,或者你幫我扶、你謙我讓的場景,雷老就送他們一幅畫。
“像雷鋒說的釘子一樣,干一樣就要干得最好”
對于幼年時雙手燙傷、手掌被從手腕處截除的譚荒芳來說,想做出一番事業確實不易。
1986年4月15日,當時26歲的譚荒芳正式進入湖南雷鋒紀念館當講解員,后來又負責檔案工作和對外宣講工作。
“人一我百。我就要像雷鋒說的釘子一樣,干一樣就要干得最好。”和雷鋒一樣,譚荒芳也堅持寫日記給自己打氣。但說易行難。從事檔案工作時,進行裝訂檔案、摘抄資料、剪貼照片、編寫目錄,每一項都是擋在她面前的大難題。剪貼資料時,她用手腕夾著剪刀,用胳膊壓住報刊;裝訂檔案時,她用兩個手腕夾住針,再用雙膝固定卷宗,將線穿進針眼……
為了學電腦,她吃的苦更多。剛開始,她每次用殘臂敲擊鍵盤,一點下去總是碰到幾個按鍵,要不就弄得死機。點擊鼠標時,鼠標也不聽話,總慢半拍。同事們都看得心酸,紛紛勸她別為難自己。“要說沒個喪氣的時候,那真是假的。”譚荒芳說,那個永遠樂觀的雷鋒給了自己很大的力量去堅持。
付出就有回報。20年間,譚荒芳就這樣用一雙殘缺的“雙手”,整理、完善了800多萬字的雷鋒資料。
其實,譚荒芳宣講雷鋒精神也是一把好手。她講雷鋒,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據不同受眾,采用循循善誘式、懇談式、導游式等多種方式,因人施講。“學雷鋒,就是學做人。”她認為,無論時代怎么變,雷鋒身上正直、善良、真誠的品質都不會過時。一次,湖南省環保廳一名干部在展覽館聽完她講解后,周末又特意帶了一家10多口人去參觀。譚荒芳親自接待,臨走時得知這家人的侄兒在長沙經營一個餐館。她特意對這個年輕人說,你就用雷鋒精神去經營你的飯店,你對顧客誠心,他們必不虧你。幾個月后,年輕人又把飯店的全體員工帶到了紀念館。
2009年退休后,譚荒芳在一張地圖上標出長沙市各中小學的位置。她常常自己與這些學校的負責人聯系,主動要求課外給孩子們講雷鋒叔叔的故事。一位校長由衷地說:“您站到這個講臺上,就是一堂最生動的學雷鋒教育課。”
“雷鋒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心靈支撐”
“愛美、愛音樂、追明星,也愛雷鋒。”24歲的年輕講解員張璐琪,這樣笑著總結自己。同學們聚會時,有相好的女同學悄悄問璐琪:“你學雷鋒去了,一個月到底拿多少錢?”得知她現在一個月只有2000余元的“死工資”,“死黨”連連嗔怪:“你這個寶崽,腦子怎么想的啊!”
畢業于蘇州科技大學的張璐琪,學的是音樂專業,拉得一手好二胡。她告訴記者,從大三開始自己在外面兼職輔導小學生,一個月就有三四千元收入。現在很多同學每個月收入都有八九千甚至上萬元。
紀念館里有一段雷鋒作報告的錄音,璐琪聽雷鋒用湖南口音極濃的話講述別人勸他多攢錢、多賺錢白手起家,不要去參軍的經歷時,漂亮的姑娘不禁莞爾:沒想到我竟和雷鋒有相似的經歷呢。
張璐琪坦言,起初選擇來紀念館,只是不忍拒絕父母希望她回家鄉的期盼。但靜下心研讀了大量與雷鋒相關的資料后,她有了新的認識。她說:“不論時代怎么發展,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永遠是我們的心靈支撐。”
21歲的講解員周賽英講述了同樣的感觸:“有一次,一群大學生來這里。我清楚地記得,一個男生聽得淚流滿面。這種感動是裝不出來的。”
50年來,雷鋒紀念館的一批批年輕人在這個道德殿堂里執著付出,躬耕變老。他們已向2800多萬人次傳遞雷鋒留給我們的感動,同時收獲感動、成就自我。
來源:新華社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