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責任:訪山西最美女孩孟佩杰實錄
(晚上7:00)夜幕降臨,我們驅車來到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的康復中心,這里現在是孟佩杰母女倆臨時的家。這里十分幽靜,走上二樓,在右手的樓道盡頭,我們敲開病房的門,此時的孟佩杰帶著防水手套,她笑盈盈地把我們迎到屋里,自己又默默地去干活了。
在她養母劉芳英身上,同樣看不到被病痛折磨了十幾年的痛苦,看不出丈夫離家出走的悲傷。相反的,她自始至終滿面笑容,嗓音洪亮,非常開心,如果不是看著她是躺在病床上,從她的談吐和表情上你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病人,一位多年癱瘓在床的病人,一位曾經從死神手中掙脫出來的病人。說到開心事兒,她會放聲大笑。她說了很多女兒的事情,她為有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感到快樂。用她的話說,現在已經是苦盡甘來了,現在有那么多媒體和好心人來關注她們母女倆,有各級政府關心她們。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她說,北京有一位資深醫生,答應為她做一次干細胞移植手術,有望讓她重新站起來。她說她的腿骨現在已經變形,但她對那位好心醫生的話充滿信心,她覺得她有可能會站起來的。
劉芳英的語言很流暢,也顯得很興奮。她一邊說,我一邊記。以下是對劉芳英講述的節錄。
劉芳英說,這孩子和我們很有緣,她媽叫芳英,我叫劉芳英,他爸姓劉,我也姓劉,她媽姓任,我媽也姓任。孩子來我們家當晚就叫我“媽”。孩子小時候很乖巧,我領她上幼兒園時,因為她個子矮,我給她頭上夾了一個發卡,還別了一朵花,這樣老師和同學就容易注意到她了。
12年前,我癱瘓在床,孩子的養父,1.8米的個子,180斤重,竟然嚇得逃跑了,從此,8歲的孩子撐起了家。做飯、洗衣服,所有的家務都落在了毛女(劉芳英給孟佩杰起的小名)身上。
她小時候也哭,那也是三哭三不哭,比如踩著凳子做飯摔下來時不哭,碗摔碎了會哭,我問她哭啥呀?她說:“媽,碗摔壞了,又要花錢買了。”
8歲開始上街買菜,她不認識菜,就先買幾樣回來讓我教她認。后來她還自己編了一套口訣:長的是蔥,圓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綠瑩瑩。“我的女兒真能干,這還是10歲的時候。”
她從小就精打細算,有一年過兒童節,我給了她一塊錢,中午放了學又拿出來給我了,我問為什么?她說這一塊錢是我們明天一天的伙食費啊。
上小學時,有一回毛女蓄著男孩兒的頭,穿著男孩兒的衣裳,上廁所時把里面的女生都嚇跑了。她放學回來跟我說這件事我倆都笑壞了。
孩子十一二歲時,我想把孩子托付給鄰居,讓他們善待孩子,孩子是上學的料,我不能耽誤她,想死得快一點,就攢了44顆止疼片藏在枕頭底下,遺書都寫好了,不巧被孩子收拾床鋪時發現了,當時我們倆抱頭痛哭,孩子說:“媽,你不能死,你就是我的天。”“媽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我詢問小佩杰一天的生活軌跡,劉芳英說,孩子每天6點起床,洗尿布、洗臉刷牙梳頭,7點上學,中午放學回來的路上順便買菜,回來后先給我換尿布,清理大小便,然后再做飯。下午上學,有時候時間不夠了拿個冷饃就跑了。晚上放學后二次換尿布、做飯。晚飯后要幫我理療,幫助我仰臥起坐240次,拽腿半小時,揉腿部穴位20分鐘,之后再洗一天的尿布。這些忙完了大概是晚上9點,開始做作業,有時候做著做著就睡著了。
劉芳英最后說:“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感謝孩子的親媽送我這么一個好女兒。”“假如有來生,我要好好補償我的女兒。”
從她母親的口中得知,為了節約時間,小佩杰幾乎從不吃早飯。這簡直是現如今科學保健的悖論,健康常識告訴我們,早餐很重要,早餐不但要吃,還要吃得精、吃得好。多少孩子的父母都把孩子的早餐如何吃好作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來安排。保健專家同樣會告訴我們,不吃早飯,會有很多很多的危害。但此時,發生在小佩杰身上的事情甚至讓我對這些科學保健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在我們采訪她母親的時候,孟佩杰在衛生間里一直忙著,她把門關起來了,不讓我們看到,她母親說她應該是在洗尿布。等她出來的時候,從她的臉上看不出一點疲勞和倦怠,看上去依然那么輕松平常。當我們大家都在聽她母親說話的時候,她就坐在房間里最不顯眼的地方悠然地玩起了手機,我扭頭看去,她正在笑嘻嘻地小聲讀著別人給她發來的短信。此刻,我猛然發現,在母親面前,佩杰還是個孩子,一個充滿陽光和快樂的青春美少女,而面對生活,她又像一個內心強大、身體強壯的男子漢。這么多年生活的磨難根本沒有壓倒她,她依然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