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化農民如何培養?
朱建華也曾遇有過“賣難”的苦惱,“辛辛苦苦種一年,本錢都收不回,人還累得要死”。經歷了多次挫折之后,他現在每天都要緊盯農產品市場的行情,像炒股票一樣進行行情分析。“這樣,我在下種的時候就能知道該種什么,不該種什么,比如今年,我的大棚里就沒有種蔬菜,而是改種西瓜了。”
但是,大多數的農民并沒有這種“職業化農民”的素養。一些基層代表表示,農民市場化意識不高,信息不靈通,經常“一窩蜂”式地同質化種植養殖,造成農產品供大于求而滯銷,“蘿卜哥”“白菜姐”等現象頻頻出現。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說,誰來種田的問題,換言之就是“誰將成為未來的農業工人”的問題。他說,盡管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但是糧食的進口比例仍然很高,糧食安全保障的問題不容忽視,從根本上說需要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但是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缺乏新陳代謝,給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造成掣肘。
“我去給農民講生產技術,放眼一望幾乎全是老人,我問他們聽不聽得懂,他們說,聽得懂一點。”鄧秀新說,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率的不斷提升以及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發展,農民應該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這就需要從制度層面進行考量。“比如,一個地方需要多少拖拉機手,多少專業植保人員,需要進行測算,然后由專門的職業教育進行培養,培養出‘農業工人’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