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方的農家樂發展得都不錯,但銀廠溝一帶要想回到震前的輝煌,必須要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要有自己獨有的東西。”對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龍門山銀廠溝景區農家樂發展不太樂觀的現狀,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李泉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沿著蜿蜒的公路駛向銀廠溝景區,大山青蔥,風光依舊,只有偶爾裸露在外的灰白山石和地質災害預警牌,才會讓人回想起四年前山崩地裂的瞬間。
汶川大地震震塌了大量房屋,震松了秀美的龍門山,更震碎了當地農民的“致富夢”。在彭州境內銀廠溝一帶,曾有上千家農家樂,是農戶發家致富的“集寶盆”,更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地震發生后,“避暑天堂”銀廠溝幾乎全軍覆沒,紅火的農家樂僅存兩家。有些建筑雖保留,卻多數人去樓空。
“去年11月,路通之后,我們就開始營業了,但情況讓人不想說。”指著一排木結構房子,“天地緣”農家樂老板唐大姐對于目前的經營狀況不愿多說,“現在是旅游淡季,沒有什么人來。即便等到七八月份,人來了也存在著留不住人和敢不敢留人的問題。”
農家樂的“尷尬”現狀,一方面由于震后銀廠溝大多數景點不復存在,可玩的不多;另一方面與震區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密不可分。在進入景區途中,“汛期將至,請游客不要入山”等提示,處處可見。
目前,龍門山鎮已恢復農家樂501家。其中,銀廠溝景區所處的九峰村恢復農家樂近300家,但開門營業的卻不足80家。
“我們可以理解村民再致富的迫切心情,但是現在山體不穩定,地質災害隱患很多,村民和游客的安全更重要。”龍門山鎮副鎮長易延華說,村民再致富,是當地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我們馬上要成立農家鄉村旅游協會,對現有的農家樂進行規范化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創造良好環境。”
相比“天地緣”的冷清,位于團山村的鴻麟山莊稍顯幸運。花了30多萬元人民幣維修后,山莊自去年夏天開始營業。由于避開了地質災害隱患集中區域,汛期里,山莊的生意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前天村上還開會說,讓我們多儲備點米糧,應對汛期,學習應急方案。一旦遇到地質災害等緊急情況,我們這些老板要知道如何疏散游客,幫助撤離。”老板賈偉將游客的安全放在首位。
事實上,地震過后不再穩定的地質環境,成為村民再致富的最大障礙。當龍門山鎮村民修好房舍、重整農家樂、再走致富路時,一次次山體滑坡、塌方、泥石流,讓他們步履艱難。
對于銀廠溝景區農家樂的發展現狀,李泉明認為,這屬于震后的正常恢復階段。“地震帶來的地質災害隱患不可避免,安全至上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議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的農戶進行引導,在隱患期內調整產業結構;對于安全地帶的農家樂,要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其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潘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