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對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道難以抹平的傷痕。因為四年前的今天,14時28分,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地震的影響波及大半個中國,甚至影響到東南亞國家。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死亡和失蹤人數超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1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黨中央以及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和幫助下,四川災區重拾信心,再建家園,如今這一切已初見成果——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學校投入使用,一個個企業機器飛轉,久違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當地人民的臉上。整整用了六天的行程,記者的足跡遍布了汶川特大地震受災城市的若干個鄉鎮,發現了各地的重建各具特色,能充分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和人文資源,有力地開展起來。
廣元:狠抓交通建設 天塹將變通途

劍門關隧道早已竣工通車。
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的廣元,居于成都、西安、重慶、蘭州四大都市輻射圈的腹心交匯地帶,是“成渝”、“關中——天水”兩大經濟區連接帶的重要節點。2007年,廣元被確定為全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之一;2009年,廣元又被列為全省12個區域性次級交通樞紐城市之一。登高遠眺,正在建設中的數條高速公路映入眼簾,往來車輛在橋上川流不息。
目前,廣元市境內已初步形成了由五條高速公路、兩條鐵路、五條國省公路、一條水路、一個支線機場為主的交通網絡。到2011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已達15663公里。隨后幾年內,在現有寶成鐵路、綿廣、廣陜和廣南高速公路的基礎上,加上正在建設的蘭渝鐵路、廣甘高速公路,將在廣元市形成兩條干線鐵路和兩條國高網高速公路雙十字型交通樞紐。
其中廣甘高速公路項目的地形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穿越龍門山后山斷裂、中央主斷裂、前山斷裂等多條斷裂帶,“5.12”特大地震更使山體松動,巖層破碎。項目建設之初,基本處于“無路、無電、無地材”的狀況,加之連年遭受山洪泥石流災害,給工程建設帶來了更大的困難與挑戰,但勤勞勇敢的建設人員克服了千辛萬苦,終于使項目得以順利進行。
在大力發展交通建設的同時,廣元市也同樣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如劍門關隧道的修建,就完全是為了讓國道為古蜀道讓路。“劍門天下雄”聞名古今,為了向世人展現原汁原味的天雄關、鐵閂橋、翠云廊、攔馬墻等遺跡,以及更重要的,重現1935年被拆除的古關樓的原貌,這就不得不讓一直從關口前經過的108國道修改線路,改從關下“潛行”。
國道108線劍門關口隧道工程位于劍門關核心景區段,路線全長1350m,寬8.5米,其中隧道長1145m,引道205米。總投資4700余萬元,其中黑龍江省援建2000萬元。2009年3月6日,歷時800多個日夜的劍門關隧道正式竣工通車。這是四川地震災后第一個建成通車的隧道,是黑龍江援建劍閣災后重建交工的第三個項目,其建設規模大、技術等級高、地質結構復雜,是全省交通路網建設的一個重點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