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目前基層衛生技術人才不足、素質和能力不高的現狀,自治區制定了特殊政策,在新增的鄉鎮衛生院編制中,預留10%的編制數,招聘優秀的衛生人才。希望你們抓住醫改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到基層最需要的醫療機構中去工作,在那里施展你們的才華,成就你們的事業。”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李康日前在廣西醫科大學向2012年應屆畢業生提出的希望。
最近,為了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不足的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啟動實施“廣西青年醫學英才培養計劃(“三支一扶”支醫計劃)。通過提供生活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2年。同時,為了幫助廣大醫學院校師生了解形勢和政策,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李康親自率領自治區醫改辦、教育廳、人社廳、衛生廳等負責人到廣西醫科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桂林醫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5所醫科院校作了題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勢和醫學大學生的使命”形勢報告,鼓勵和引導醫學院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實現自我發展和人生價值。
醫學教育要服務醫改
“基層衛生人才短缺的問題要從源頭抓起。一方面醫學教育要服務醫改、服務基層、為全社會的健康服務,另一方面也要鼓勵醫科院校的大學生到基層去,在為基層百姓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李康說。
針對目前基層醫改中普遍存在的衛生人才短缺問題,李康表示,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才短缺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產生,一方面與過去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投入少、基礎設施差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我國的醫學教育觀念有關。
“醫學教育不能說是精英教育。”她認為,醫學教育是為滿足人民健康需求服務的,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獨立存在。醫學教育既要培養“頂天”的醫學人才,也要培養“立地”的醫學人才,學術型與臨床型衛生人才的培養應該齊頭并進。新醫改提出了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新理念,那么尖端的醫學需要有人去研究,基層的醫療服務也要有人干。醫學教育要圍繞醫改、圍繞強基層,深化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以全科醫師為重點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加強基層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加強護理、藥師、衛生應急、衛生監督、精神衛生、兒科醫師等醫藥衛生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
只有從源頭抓起,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才短缺的問題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李康說,目前,全國正在探索“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即臨床本科5年教育再加上3年畢業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廣西實際,基于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廣西將探索“3+2”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醫學教育加上畢業后2年全科醫生培訓,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醫生。
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就業
“今年安排指標200名,分布在14個市85個縣(市、區)鄉鎮中心衛生院。其中,100名支醫指標定向給49個貧困縣使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醫改辦主任韓慶東告訴記者,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缺乏,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與本科生下不去、專科生量不足等問題有關。因此,政府要為醫學生“下得去、留得住、能流動、展才華”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醫改后,廣西為鄉鎮衛生院增加了2萬多個編制。其中,預留了10%的編制,用于吸納急需緊缺的專業人才和優秀大學畢業生,以此吸引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服務。
據韓慶東介紹,廣西青年醫學英才培養計劃(“三支一扶”支醫計劃)面向全國的醫科院校,招募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醫學畢業生以及2010年7月~2012年擇業期內未就業的醫學畢業生,進入這個計劃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到基層服務2年。期間,他們將享有多方面的優惠待遇。比如在生活福利方面,可享受國家或自治區給予的每年1.56萬元的生活補貼、每年500元的交通補貼,參照當地收入標準繳納社會保險(財政繳納約500元)。在業務培訓方面,大學生到崗后,定期選派到縣級醫院學習實踐,并指派經驗豐富的優秀醫師帶教和專門指導。如果在基層服務期滿后留在基層鄉鎮衛生院工作,可直接納入原服務的鄉鎮衛生院編制內管理;在廣西2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鄉鎮衛生院服務滿3年的應屆畢業生,按有關規定可由自治區財政代償每年6000元的學費;到艱苦邊遠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鄉(含鄉)以下衛生事業單位工作中的大中專及以上畢業生,可提前轉正定級,定級時薪級工資適當高定。
與此同時,他們可根據需要向上一級醫療衛生機構流動。49個國家貧困縣的縣級衛生機構,將留出5%~10%的編制控制數,其他非貧困縣的縣級衛生機構,將留出2%~3%的編制控制數,專門面向服務基層期滿、表現優秀的醫學英才培養計劃大學生招錄。
醫改為基層就業創造條件
“現在基層醫院的條件比起以前好很多了,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差。我決定回家鄉支醫去!”
這是廣西中醫藥大學2006級中醫學對外方向專業學生農州燕剛剛作出的決定。也就在1個月前,她還在為畢業后的去向糾結:“是留在首府南寧還是回欽州工作?”當她聽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學生使命”的形勢報告后,堅定了她回家鄉支醫的信念。
“基層醫療機構是就業的廣闊天地,是醫學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的有效平臺。”李康告訴記者,3年醫改,廣西醫療衛生財政資金支出達到515億元,年增長41%以上。共建設了102個縣級醫院、275個鄉鎮衛生院、12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4萬多個村衛生室,醫療機構床位數增長33,667張。廣西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鄉鎮衛生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2011年統計,全區建有鄉鎮衛生院1278個,編制內管理的在崗衛生技術人員39,872人。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每個鄉鎮衛生院統一配備了高頻X光機、B超、呼吸機、離心機、全自動生化儀、麻醉機、救護車等一批醫療衛生設備,這為醫師執業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條件。目前,基層醫療機構門診就診量達自治區全區總量的63%,“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的醫療服務格局逐步形成,基層將需要更多高素質的衛生人才。
李康表示,“十二五”時期的醫改要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而提升質量的關鍵是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
來源:中國改革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