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記者:美國施行房產稅已多年,有人提出,類似美國對每一處私人房產都征稅的寬稅基模式很有借鑒意義。比如,一是這種對每處私人房產都征稅的模式實行起來更簡單且公平,避免了我們在試點中存在的難以確定征稅對象的問題;二是通過征稅后給低收入家庭等返稅的模式兼顧了公平;三是征收的稅款用于公共支出。這種對所有私人房產征稅,然后給符合條件者(比如按人均30平米面積扣除免稅額)返稅的模式,似乎更加公平。能否在中國適用?
劉劍文:目前,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住房征收房產稅,他們的通行做法中最突出的就是把房產稅作為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重要工具。房產稅是美國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稅種,歷史悠久。美國房產稅的原則是:不管房子面積多大,也不管居住人員多少,更不管有幾處房子,只要有房產,就必須按規定稅率納稅。同時,美國房產稅中有不少具體的減免稅制度及對“二手房”轉讓的稅收制度。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房產稅實施有與其相適應的稅收征管制度作保障。
從國際經驗及公平、規范的角度看,房產稅應對個人所擁有的住房普遍征收。但在我國,短期內普遍征稅條件不成熟。一是由于我國地區之間財產收入差異大。二是相關制度不完備,全國人大在2012年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草案)》,評估規則、救濟制度等還沒有完全建立。三是不同階層訴求不同,尤其會觸動既得利益者,引發新的矛盾。此外,比如過去私房公改這部分群體可能除了房產沒有其他太多收入來源,還有一部分人是貸款買房,可能連還貸都相當困難,要短期對他們征房產稅會遭到阻礙。如果實施普遍征稅,就要重點考慮合理返稅等問題。
改革不能讓居民基本需求受損
記者:在中國現階段,普遍征稅模式要推進存在多種障礙,關鍵問題是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障礙。
賈康:是的,現在只是剛剛在上海、重慶兩地做了柔性切入的房產稅局部試點,但已激起了一些不同聲音。然而,要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必須要有現代稅制所應包括的直接稅制度。所以,必須要克服既得利益群體阻礙,以更大決心、魄力和勇氣推地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我們需要出臺更具有可操性、能夠逐步推進的方案。下一階段的財稅改革,無法設想不包括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
從當前看,中國的房產稅不能照搬美國的普遍覆蓋模式。比如說一些公務員、公職人員現在最擔心什么?辛辛苦苦干一輩子,最實惠的就是住房,如果說剛剛房改拿到了自己有完全產權的房子,然后馬上要征房地產稅,可能大多數人會跳起來。所以我認為這方面應該非常清晰地給社會公眾一個“定心丸”:以后所有社會成員的第一套房或者家庭人均計算下來的一定標準之下的基本住房,是不被這個稅覆蓋的。這一條非常重要。應該借鑒日本的對首套房免稅的模式或對一定面積之內的首套住房不被此稅覆蓋。在財產稅收的配合方面,還應有更廣泛、更深刻的與財產相關的制度建設,體現從透明到保護、約束、規范全過程的現代社會特征,其中包括財產的登記制度、申報制度、保護制度、交易制度等的法律化。
記者:“先易后難,先窄后寬”,逐步適當擴大房產稅的稅基和征收范圍,逐步使其成為地方稅收的重要支柱。這應是我們改革的方向。其間,在逐步推進過程中,必須有一套并行的制度,那就是對特殊群體實行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