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路段延伸施工,卻發掘出了寶。”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18日向記者表述,無錫惠山區錢橋街道2月前因道路施工,在當地的赤墩遺址陸續挖掘出眾多陶罐和石器,初步確認為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無錫市惠山區文化遺產局局長符志剛介紹,2013年4月,無錫市惠山區錢橋街道職教園區顯山路延伸段施工過程中發現眾多古人類生活用的陶罐和石器,經過錢橋文化站和無錫市考古所現場聯合調查,初步確認應為距今5千多年前的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新石器遺址區。按照考古法規定由屬地政府保護修復的原則,錢橋街道隨即出資與考古所簽訂《惠山區錢橋街道赤墩遺址考古發掘委托協議書》,無錫市考古隊便在赤墩遺址附近安營扎寨,目前先對其進行800平米圈地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4月底我們開始對考古區域布局探方式考古,也就是將考古區劃分為規則的‘田’字形圖案,并在整個田字形東、北、中留存隔架便于取土和觀察,必要時也會將隔架打通,然后將土層進行積層分析。”劉寶山介紹,由于天氣原因,目前挖掘工作仍在進行中,挖到的寶貝也已拿到國家文物局去鑒定了。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赤墩遺址目前已發掘出了石錛、陶紡輪、石刀、彩陶片等器物。石錛是古人用來砍樹的工具,說明古人類曾在此作息生活,而且可能居住著一個規模不小的村落。
“惠山區的舜柯山一直有著舜帝在此開展農耕的傳說。”符志剛稱,當地人上世紀70年代就知道這附近有“寶”,曾挖出過玉器,但后來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大規模的整體發現和開挖并沒有開展過,這次要不是施工意外發現,怕是這個遺址還會繼續沉默在地底。
劉寶山表示,考古現場發現物是記錄古人類生活痕跡和顯現長三角地區人類勞動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證,據推測,這個遺址可能遠不止800平米的面積,目前挖掘工作還需一定時間,一旦有新進展,考古所也將及時與地方政府商榷,確保對遺址的有效保護。 (中新網無錫6月18日電/記者 洪曉紅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