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臺賬,記錄著基層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近年來也出現了泛濫與異化。據半月談報道,南京一個社區一年里做了243本臺賬。除了紙質的,有的還要做電子版;有的臺賬分為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名目繁多。
為應付檢查,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做臺賬上,就騰不出更多時間去做實事。這當然是一種形式主義做法。而檢查工作,只重臺賬不重實際,容易誘導基層“干工作不如做臺賬”,催生“做事不如作秀”風氣,其實也是一種形式主義。
考核工作偏重形式,反映出的,是上級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一些上級部門圖省事,檢查工作不愿深入群眾和現場了解真實情況,“跑現場很辛苦,看臺賬最輕松”,似乎基層工作狀況就在臺賬上、匯報中,卻忘了,考核基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把握工作實績,而實績是記錄在群眾心目中的。
深一步看,靠著臺賬來應付檢查,來考核工作,實則都是應付基層群眾的。所以,應當出臺相關的政策制度,清理過多過濫的工作臺賬,把基層從臺賬的壓力中解脫出來,讓上級的考核目光更多地下移“問績于民”。即便是出于檢查工作的需要,有的臺賬需要保留,也應把察看臺賬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確保檢查考核的真實效果。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