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的治國方略,也是黨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首先必須依憲治國、依憲理政,必須切實維護憲法的尊嚴和權威。習近平指出:“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明確了法治中國的目標,用實際行動奏響了依法治國的時代最強音。目標決定行動,理論指導實踐。黨在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理論指導下,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
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出臺了嚴格約束自身活動的“八項規定”,為全黨全國人民作出了表率。與此同時,黨中央高舉反貪污腐敗大旗,“老虎蒼繩一起打”,無論職務多高、權力多大,只要觸犯法律,都堅決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蔣潔敏、李東生等多名權高位重的高官相繼落馬。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十八大以來,立法機關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程序和要求,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為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路徑。行政機關也在依法行政的方式方法上有著可圈可點的進步——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制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十八大以來,在依法治國的節奏中,司法機關確立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主線,以司法公開為突破口,倒逼司法公正,并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目標,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等三大平臺建設正在成為司法公開、司法公正的載體,薄熙來案、劉志軍案、李某某案、3Q大戰案、張氏叔侄依法再審宣告無罪案等系列大案,正在成為司法公開、司法公正路上的里程碑;最高法相繼出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保障民生,維護信息網絡健康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具有重大意義。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建設法制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法治中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章節。要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必須整體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公正司法不動搖,堅守全民守法不放松。依法治國、法治中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何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