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中國電影市場的門楣上有了200億票房的喜帖,不過,這個200億的數字不能像是“橫批”一樣給幾年來中國電影的光陰過往斷然定論,如果沒有長遠的藝術支撐,它也許會在未來成為陷落的缺口。
從1994年電影市場改革算起,內地電影市場破百億足足用了16年時間,而從2010年的100億到如今突破200億,卻只用了3年。套用現今一種流行的說法“別走得太快,要等一等靈魂”,已經突破200億的中國電影票房,雖然在速率上堪稱神奇,但是探究其中的細節,卻有太多的不完美,與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相比,中國電影的靈魂還只是一個“幼童”,閃忽不定,難言強大。
如何對于200億的成績論功行賞?讓人沮喪的是,中國本土電影的質量并非是“真英雄”,其幕后的功臣,是銀幕數量的增長,特別是二三線城市電影院的從無到有,使得票房基數從低點起跳,動一動就能被贊:“實在是高!” 但是,200億只是一個表象,并沒有體現出銀幕增長、影片增多帶來的成本的提高,量的粗糙掩蓋了效率的殘酷真相。
2013年,全國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僅15%,85%的座位空置。除了熱門影片的晚間黃金場次影院能達到上座率八成以上,大多數影片的上座率都不足五成,尤其是上午或中午,經常出現一個能容納100多人的影廳只坐三五位觀眾的尷尬狀況。再從單個影片效益來看,影院、片方的分賬比例基本為55比45,個別影片會有3%至5%的分賬變化。看似一個200多億元的大蛋糕,去掉引進片票房和影院分賬、各種稅費后,留給國產片制作方的只有不足50億元,而近年來,每年上映的國產片都有六七百部,算下來,盈利的影片僅占十分之一。
現在,再把目光投向中國電影市場的最核心部分——本土電影的質量,那更是軟肋頗多,讓人增一份汗顏。今年本土電影走勢在上半年達到了高潮,《泰囧》橫跨2012的年關,成為2013年的“龍頭”。隨后,《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的上映制造了一輪又一輪的沖擊波,讓人感覺中國電影真是在大踏步地前進。然而,來到第三季度,電影市場卻因為缺乏佳作迅速回落,諸多國產片都被好萊塢的《極速蝸牛》趕超。而到了目前的賀歲檔,市場表現更是出乎意料地遜于去年同期水準,《無人區》僅僅借著“禁映”的噱頭閃亮了一下,但因內涵不足,勢頭隨即銳減,票房僅2億出頭;《掃毒》、《四大名捕2》等電影并不“接地氣”,打打殺殺、死傷無數、鏡頭暴力,票房自然停步;而最有觀眾緣的馮小剛更是讓觀眾的期望落了空,此次的喜劇《私人訂制》不過是炒《甲方乙方》的冷飯,荒誕有余、誠意不足。中國電影狀態的起伏不定,就像是次級選手打出去的球,運氣好時能扣殺過網;幸運女神一走,立刻觸網失分。
功力不足使得我們還不具備實力,無法在中國電影上空畫出一條無懈可擊的走勢圖。好不容易五一檔票房井噴,賀歲檔卻使不出力氣;好不容易趙薇、徐崢、薛曉璐等新人脫穎而出,著名導演馮小剛卻失掉水準。而就算是國產片全年票房數字上壓過了好萊塢,但誰又敢在《地心引力》、《瘋狂原始人》等作品面前“稱王”?更何況,中國商業電影的“非正常”成功法則至今仍然在被頻繁地印證,《富春山居圖》遭遇“零好評”,但票房反而增加;兩部《小時代》缺乏水準、質疑者眾,但票房卻直線上升,取得近8億的驚人數字。這種叫座不叫好、養眼不養心的怪異現象,讓中國電影市場燃燒起一股商業的“虛火”,這樣一個缺乏理性的市場獲得了200億元的“收成”,若不加以反思和甄別,未來將只會勢力地撥弄“商業”的算盤,遺忘掉電影的靈魂。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