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國土海洋部統計,2011年韓國城鎮化率高達91.1%,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在城鎮化進程中,韓國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
韓國城鎮化一開始與工業化無關,主要是戰爭破壞和依賴美援進口糧食,導致韓國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涌入城鎮謀生。自上世紀60年代起,韓國走上快速工業化道路,農民大量遷入就業崗位充足的城市,首爾、仁川等城市人口迅猛膨脹。從1960年至1980年間,首爾人口從244.5萬迅速增至836.4萬,外向型經濟模式使釜山、仁川、蔚山等港口城市的人口也分別增至360萬、270萬和110萬。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城鎮化率迅速升至77.3%。
為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韓國政府在核心城市建衛星城,大力發展中小城市,開展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新農村運動”。
鑒于首爾無法應對外來人口大量涌入,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借鑒歐美經驗,提出了“建設衛星城市”方針,興建了城南、龍仁等10座衛星城,通過軌道交通與首爾市內的交通線對接,形成了包括首爾、仁川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這一發展模式大大緩解了首爾的人口壓力。樸正熙執政時期還曾力排眾議,修建了首爾至釜山的高速公路,這在當時飽受詬病,現在看來頗具超前意識。韓國還先后設立了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6個廣域市,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2012年,韓國在中部地區正式成立了具有履行行政首都職能的世宗特別市,總理府、企劃財政部等政府部門陸續遷入,目的是緩解首都圈的過度擁擠,拉動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對于中小城市,韓國大力改善道路、水電、供暖等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醫院、學校、銀行、劇場等公共設施,讓最具容納能力的中小城市吸納了大量農村人口。核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并舉,方略不同,較好地解決了大量農民進城和城市容納能力之間的矛盾。
農業在韓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民棄地入城,但是農村卻不會消失。1970年,韓國發起了“新農村運動”,用政府支援、農民自主開發的模式,發動農民建設家鄉。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韓國政府為全國每個村平均免費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公共事業建設。得到援助物資的村民紛紛組織起來,發揮合力完善村里的公共設施。韓政府還將35000個村劃分成自立、自助、基礎三級,政府援助只分給自立村和自助村。到1978年,基礎村基本上消失,約有三分之二的村升為自立村。
韓國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確保對農村土地的征用和合理補償。持續快速的城鎮化和工業化,迫使韓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增加土地供給。對于土地補償,韓國遵循了“誰開發,誰補償”、現金支付、確保一次性到位和公平分配的原則。合理有序地開發農村土地,使韓國的城鎮化率得以進一步提升。(本報記者李盛明)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劉世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