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群眾的利益奔走出力,不僅是申紀蘭每次參加人代會發言的主要話題,更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內容。如今已84歲的申紀蘭,仍然堅持每天和村里群眾一同勞動,或下地干農活、或忙活村辦企業。“因為我就是一個農民。”她說。
雖然保持農民本色,但申紀蘭的眼界與胸懷遠遠超越了她生活的農村。從1952年帶領農村婦女爭取解放要求平等權益,“男女同工同酬”在西溝最早實現,并被寫入憲法,到改革開放初期主動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帶領鄉親們開工廠辦企業奔小康,西溝村的發展始終走在山西前列。
幾十年來,申紀蘭始終帶領村民,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搞小流域治理,過去“光山禿嶺亂石溝,莊稼十年九不收”,現在兩萬畝荒山披綠衣,干石山變成“花果山”,亂石灘變成“米糧川”。生態極大改善的西溝村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的想法是,遠抓林、近抓農、修好路、吃飽肚,村辦企業邁大步。”申紀蘭說。
1973年,申紀蘭擔任山西省婦聯主任,但她堅持“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系、不脫離勞動”,保持農民身份至今。她無償提供自己的姓名品牌為村辦企業使用,不要一分股份,作為村支部副書記從未領過一分錢工資。“農民富起來,我也就富起來了。群眾不富我先富,哪像個人民代表?”
選民信任申紀蘭,連續12屆的人大換屆選舉,她都以高票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當人大代表,不論學問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要對群眾知冷知熱,要對得起人民投你的那一票。”“群眾選你當代表,能辦到的事就千方百計辦,辦不到的事也要盡力而為。”這是申紀蘭常掛在嘴邊的話。
“我文化低,可是我跟黨和人民有感情。今后我要繼續努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跟群眾一起早日建成小康社會。我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申紀蘭以這樣一句樸實謙虛的話,結束了自己在全團會議上的發言。(記者 冀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