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種植在我們這兒年頭久了,打我記事起,家里就種黃花。近幾年,村里種黃花的人越來越多了。”今年70歲的大同縣西坪鎮下榆澗村村民胡生貴對記者說。“大同縣黃花角大肉厚,馳名中外。”縣黃花辦安一平說,“大同縣人近幾年種黃花致富,1畝黃花除去成本,最少能收入一千三四百元,比種玉米純收入至少高1倍。”
“我家每年從7月10號開始采黃花,就20多天采摘期,最忙的時候,晚上12點就開始摘。頭上戴一個礦工帽,用帽子上的頭燈照明,一株黃花上結很多角,有大有小,先摘最大最好的,過一天小的又長大,繼續摘,這樣就能保證每天摘最好的黃花。”村民楊澤林告訴記者,黃花采摘期短,需要大量人手,不夠就得雇人,管吃管住每人每天80到100元。下榆澗村種了5200畝黃花,占全村一半多的耕地,村民楊亮家也種黃花,采摘的時候,兩個兒子和媳婦,加上老兩口,全家上陣。“摘1畝黃花要兩個人,采摘期就那么幾天,想多種也不敢,村里種得最多的人家也就七八畝。”楊亮說。
據了解,黃花作為大同縣的優勢產業、富民產業,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今年該縣黃花種植面積達8萬畝,約占縣里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下榆澗村為例,采摘5200畝黃花需要1萬多人,全村人口總共才1200人,人手缺口巨大,而全縣8萬畝黃花采摘需要16萬人。如何在黃花采摘期招到足夠的人成了黃花種植戶最煩惱的事。記者近日在該村采訪時了解到,今年縣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下榆澗村把這個難題“拋”給了來征求意見的縣委書記王鳳瑞。按照從問題入手,到解決問題結束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路徑,縣里針對性地提出了由政府組織、農戶雇傭、本地優先的解決方案。先由鄉村摸底統計各家各戶需要雇工的準確信息,然后由政府負責外出招工,工費自理,由黃花產業辦公室牽頭,勞動、教育、團委、婦聯等單位共同負責聯絡,先本地后外地,先婦女、在校生,后青壯勞力。當楊亮得知縣里這個方案后,高興地告訴記者:“由政府出面往來領勞力,這個辦法我看行。”
(記者 孫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