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大同縣小北莊村村民魏武軍懷揣3萬元現金在縣城農機市場轉悠了半天,不知該買哪個牌子的拖拉機,“種了半輩子地去年收入是最好的,政府叫脫貧,我叫發財。想買個拖拉機,再多種幾畝地,把咱這‘貧’脫得干凈點。”
老魏所在的小北莊村地處山坡區,全村200余口人只有1200畝地,還是靠天吃飯。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僅2120元,被稱為“全縣最窮村”。也就是在當年,大同縣委書記王鳳瑞選定該村為其下鄉住村聯系點,并和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彭索堂一起幫助全村種植后旗紅馬鈴薯。在村里打了4口機井,為村民免費提供馬鈴薯原種,修建了馬鈴薯儲藏窖,和村民們簽訂了收購合同。2013年,該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5200元。
其實,王鳳瑞選定該村為下鄉住村聯系點,是大同市在全市黨組織、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以領導聯點、部門聯村、干部聯戶、解讀惠民政策,了解村情民意,幫解發展思路,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實際困難“三聯五解”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內容。2013年,該市有665名包村干部使包扶的665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達5558.3元,比2012年增加575元。該市扶貧辦的統計數字是使4.6萬農民脫貧。
據了解,到2013年底,大同市仍有6個連片貧困縣區,貧困人口42.7萬,占全市農業總人口的25.3%。在“三聯五解”活動中,該市注重干部下鄉住村、市縣結對幫扶,黨員干部幫貧到戶活動力度,把服務群眾的效果和群眾反饋意見作為考核、任用、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在37個貧困村實施“一村一品”整體推進項目,把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具體到人頭,包村干部成為第一責任人。
“‘一村一品’整體推進項目,去年完成基礎設施項目29個,產業扶貧項目38個,社會事業項目31個,續建項目1278個,初步形成了畜牧、蔬菜、雜糧、林果四大產業集群。從事“一村一品”的農村勞動力7.6萬人,戶數3.2萬戶,帶動收入9.2億元,占農戶家庭經營總收入19.5億元的47.2%。”該市扶貧辦負責人說,“成效可觀:到今年3月份,58家開工企業已完成投資36.12億元,流轉土地9.3萬畝,帶動貧困戶近16萬戶,吸納貧困勞動力3.3萬個。”
( 趙志成 白玉龍 馬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