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要再做一次媽媽 話:“這就是媽媽的偉大——用悲痛中的快樂,換來寶寶一生的幸福?!?一張茶幾,一張桌,三個沙發,幾張椅子,沙發上還放有玩具熊,寧靜的淡綠色墻面顯得溫馨潔凈。這位從地震后就堅守在災區的心理咨詢師認為,現在媽媽們表面已接受了現實,逐步開始新的生活,但那抹不去的傷痛肯定永遠存于心底。“‘媽媽之家’要做的是幫她們塑造輕松愉悅的心境,讓她們重拾信心面對生活?!?一天的采訪在愉快地聊家常中結束,臨走時記者買了9枝紙玫瑰送給趙小青,希望她能長久幸福。她一只手握著那束花,一只手撫著肚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笑得很開心。新華社記者李曉果、秦晴、郝同前報道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貝克萊·蓋萊陶說,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與中國政府密切協作,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紅十字會所籌集救災款項是紅十字會組織有史以來接收災難捐款最多的一次。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積極態度,與政府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中國人民對抗災難的決心與信心令人鼓舞,希望中國在未來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能如此,并期待中國更多地參與國際救援行動。
歐盟負責發展和人道主義援助的委員米歇爾的發言人約翰·克蘭西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政府在應對汶川地震災害的過程中表現出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了民事保護和災后重建等工作,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克蘭西說,我們都記得一年前發生的那場悲劇,它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給無數人帶來了苦痛。但幸運的是,中國政府在這場災難面前“行動積極”,并為重建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我看到房屋倒塌,化為廢墟,然后我又看到中國重新站起,恢復重建,我見證了這強大的凝聚力,這力量讓人感到溫暖;我參與了災后救援,為此奉獻了微薄之力,這對于我來說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法國國民議會議員貝爾納·德勃雷說。
汶川地震發生后,德勃雷成為首批獲準進入災區的西方人。他說,“我忘不了災區悲慘的景象,更忘不了中國醫生、救援人員和軍隊的快速反應,他們的效率高得驚人。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水、電、消毒設施一應俱全”。他說,作為醫生,自己參與過很多國家的地震救災工作,“但中國在迅速和有效的救災工作方面,堪稱世界典范”。
回國之后,德勃雷專門撰寫了《我看到中國重新站起》一文,講述中國人民為救災所做出的努力。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德勃雷希望通過記者對中國政府和人民說:“地震是天災,但你們為世界做出了榜樣,請你們團結一致,繼續努力。災難發生以后,看到中國全體人民盡其所有,幫助四川重建,作為一個曾在中國工作的醫生,我的心里也倍感溫暖。加油!”
事隔一年,美國紅十字會國際部負責人大衛·梅茲談及去年訪問震區的經歷時說,震撼和感動仍在心中,他對災區的未來面貌充滿期待和信心。
智利駐中國大使費爾南多·雷耶斯在采訪中高度評價汶川大地震一年來中國政府的工作和中國人民表現出的頑強精神。他說:“它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被逆境壓垮。中國政府在災后進行了非常重要的災區重建工作,他們把痛苦和不幸轉化成了動力和機遇?!?/p>
“汶川地震后,中國政府的救援行動非常及時、得力!”意大利民事保護局官員丹杰羅回憶自己在災區參與救援的情景時對記者說。
丹杰羅說,救災期間,中國軍隊戰士、消防員和志愿者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救災物資分發非常迅速,“這一點在救援過程中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還向災區派遣了大量救援人員展開搜尋、搶救工作,“他們的努力工作意義非凡”。
從去年5月21日開始,美國志愿者羅伯特·恩格爾在汶川地震災區度過了終生難忘的13天。淚水、笑容、信念、大愛,那塊土地上堅忍不拔的人民、鋼鐵長城般的人民軍隊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各級政府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滿載糧食、水、建材、藥品、帳篷等救災物資的卡車源源不斷地開進災區。如果你有需求,你總能找到能提供幫助的人。災區到處都能看到政府的賑災站點、醫療帳篷、四處奔波的政府官員以及無處不在的軍人。在我看來,中國政府的救災模式值得各國效仿,”談起在災區度過的日日夜夜,恩格爾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恩格爾說,自己現在正計劃把汶川災區見聞寫成一本書,把他的親眼所見告訴整個世界。他還計劃重返災區,見證重建中的“新汶川”,延續災難中建立的友誼。
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國的災區救援和醫療工作也得到了俄羅斯同行的肯定和贊許。俄救援隊成員亞歷山大說,中國的救援人員都很專業,救援工作有條不紊,非常有組織性和紀律性?!霸谶@場災難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互助精神,他們在災難中沒有驚慌失措,沒有相互抱怨,這是最重要的”。
亞歷山大的同伴茨韋特科夫對記者說:“雖然你們經受了這樣巨大的苦難,但我相信,生活在繼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進行,中國人民能夠戰勝這場災難。”
曾赴地震災區參與救援的古巴醫療隊隊員尼利奧說,盡管發生了如此嚴重的地震,但中國人民在救災中表現出極強的紀律性。“地震傷員被按照傷情的輕重,送往不同的醫院。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各種物資供應正常,全體人民都對戰勝災害充滿信心”。
從5月4日開始,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最受歡迎的新聞雜志類節目《時事縱觀》向全美推出了“成都日記”欄目,通過廣播、圖片和網絡博客的綜合傳媒手段從四川地震災區發回第一手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圖片向廣大美國聽眾和網民栩栩如生地呈現災區重建現狀和災民感情世界。
節目主持人梅麗莎·布洛克近日在成都通過電話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前不久剛剛播放的“成都日記”第10至12期,通過微觀視角,關注了普通災民生活的改變。
她說,一年后的地震災區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災區房屋重建。去年離開成都時,不少災民還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經搬進新房;一些在地震中喪子的母親們也已經誕下或正在期待新生兒的到來,這給這片遭遇慘重災難的土地帶來了希望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