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都江堰市虹口鄉。
蜿蜒的飛虹路兩旁,相隔幾公里的李志剛、熊笑英和胡孝忠都很忙碌。雖然手頭的“活”各不相同,但火爆的五一小長假,都給了這3戶虹口人一針“興奮劑”。
運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近兩年的災后重建,虹口實現了三化:市場化、景區化、產業化,也改變著李志剛、熊笑英和胡孝忠這些普通虹口人的生活。
樣本1
李志剛沒花一分錢的別墅
李志剛是虹口鄉高原村1組村民。地震前,他的“李氏庭園”是遠近聞名的農家院落,有11間標準客房,旺季的時候,前往他家避暑消夏的客人要提前一兩周才能訂到房間。
如今,刻有“李氏庭園”四個大字的“金元寶”石塑依然挺立在路口,但道路已從舊水泥路變成了嶄新的瀝青路,旁邊的房子也從小磚瓦房變成了“小別墅”。房子的布局、外觀以及功能配套,都經過了專業規劃顧問的把關,為了使新家園更科學合理,安置點規劃修改了8次。
“我們的新房一分錢都沒花。等綠化搞好后,就要開會分房了。”李志剛說,談新房子,不得不說2008年8月下旬那場“壩壩會”。“壩壩會”的議題是選擇哪種方式建新房。“大家聽說是用宅基地面積指標換新房子,我們不出錢,都很贊成。”
在成都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災后重建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業開始逐鹿虹口重建。為了整體規劃的實現,高原村5個組的村民決定利用城鄉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搞“大聯建”。通過拆院并院,每個組都實現集中居住,節約出的300畝地掛鉤當地,交由開發商修建涉旅項目,而村民們的新居,由開發商負責建好。
“我們算了一下,算上外立面的裝修,新房的建設成本1個平方要2000塊,若不是用土地增減掛鉤的辦法,我們好多家庭一二十年都住不了這么好的房子。”按每人35平方米計算,李志剛的新房面積是245平方米。下一步,開發商還將按每人8平方米的標準,為他們建設經營性用房。“我們打算將經營性房用來搞餐飲接待。我的新房子估計要空余100多平方,也可以搞住宿接待。”李志剛說,今年五一虹口旅游人數的火爆,讓他們對此很有信心。
樣本2
熊笑英家超三星級的“熊貓驛站”
李志剛憧憬的“旅居一體化”,在4里開外的熊笑英這里已經成為現實。
熊笑英的家在“高原新村”33號。白墻青瓦的兩層小樓,門口盛開著杜鵑花,還有一個圓形的熊貓標牌。去年6月,熊笑英家加入了“熊貓驛站”連鎖客棧,她提供自家的兩間房屋給公司,裝修、管理都不用操心,便可獲得每間房屋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時,“熊貓驛站”總公司還會派遣一名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學院的大學生進駐農戶家庭,幫助解決旅游業務問題。“熊貓驛站”這種合作方式是由農家樂合作社出資、農民房間入股共75%,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學院等出資25%,共同組建公司進行運營,收入的35%給農民、55%給公司、10%給合作社。農戶的收益除總收入分成外,還有合作社的分紅。
“221號”,便是熊大姐提供的其中一間房在“熊貓驛站”連鎖中的房號。而在樓下,足有20多個平方米的大客廳里,有冰箱、DVD和功放機。熊笑英笑著說,馬上還要安寬帶,客人可以在房間上網。“有客人說,我這里比城里的三星級酒店還巴適。”
去年國慶大假結束,熊笑英拿到了360多元分紅。而隨著整個虹口重建的加快,基礎設施、旅游設施更加完善,今年的收入也更好,“五一忙騰了,除了住,客人還要在我這吃飯,最多的時候一頓要弄五桌。”
樣本3
胡孝忠和他的農家樂都“提檔升級”
熊笑英家斜對著三岔路口,向前,是一大片獼猴桃基地,還有高原鄉村度假游客服務中心;向右,是“虹口漂流”,向左可去堰塞湖。
向堰塞湖方向前行約3公里,遠遠就可看見一座黃燦燦的農家樂。造型別致、全木結構的兩層客房旁邊,還有一個在建的全鋼構會議娛樂中心,老板胡孝忠正在監工。而視線向下,是這個美麗農家樂的“前身”——一個普通的磚瓦小院。
“地震給我帶來了巨大損失,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胡孝忠說,災后重建政策的支持,使他最終下決心“大干一場”。在災后重建中,虹口抓住創建4A景區的契機,全力推進農家樂發展,將過去分散經營、條件較差的農家樂向適當集中、檔次更高的鄉村酒店轉變。正是在此“東風”下,胡孝忠請人做了園林設計,別出心裁的房屋造型,則是他和當地4個木匠高手反復推敲形成的。
經過重新設計和擴建后,胡孝忠把招牌換成了“鑫森態”。“諧音是新生態,一切都是嶄新的,已經提檔升級成鄉村酒店了。”胡孝忠說。去年五一,震后不到一年,“鑫森態”投入使用,3天接待游客100多人。今年五一,不但房間鋪上了地毯,接待能力也提高到每天100多人。
家業新了,胡孝忠本人也有了新的角色。前不久,他就規規矩矩當起“學生”,聽成都市旅游產業促進中心的專家講旅游營銷與企業管理。
為加快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景民”轉變,虹口已著手分期分批分專題對全鄉青壯年農民進行培訓,并從中發現和培育一批專業化業主和經營管理人才,胡孝忠就是受訓人員之一。通過提檔升級,虹口目前投入運營的農家樂有100多家。
虹口鄉黨委書記馬遠見:
今日虹口 不再滿足于“水上麻將”
再訪虹口,漂流探險依舊,農家菜鮮美依舊,但一路行進,以前“點”對“點”的旅游模式,正變成點到線的全程體驗。而再訪虹口鄉黨委書記馬遠見,他忙碌依然,但更加胸有成竹。
記者: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可以說給了虹口一個驚喜。
馬遠見:新生的虹口,有進步所以更有魅力。在我看來,災后重建當中,家園重建(居住)是基礎,產業重建是關鍵,人的重建是根本。
虹口挖掘、利用特色生態資源,將住房重建與旅游產業結合,在全面做好安置點旅居一體化建設的同時,全力打造以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會館經濟模式,形成了沿白沙河兩岸串珠成鏈的災后重建虹口“十二景”,并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點一景”的景觀化新村建設格局。也就是說,十二個安置點就是十二個景點。同時,還引進做強峽谷漂流、山地運動休閑旅游基地、溫泉酒店等旅游項目,涉及資金近30億元。現在的虹口,已不再僅僅停留在打“水上麻將”的階段,峽谷漂流、山地運動休閑旅游基地等旅游項目,都對游客有足夠的吸引力。
在重建過程中,虹口實現了三化:市場化、景區化、產業化,這將在未來形成特有的區域競爭力。
記者:下一步的發展,虹口有什么打算?
馬遠見:虹口正在創建4A級景區,努力向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邁進。我們打算對農家樂、對連鎖客棧的軟硬件納入統一體系進行規范,努力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配套,為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硬件提規模,軟件也要上水平,采取有效方式,做好農民變景民的培訓工作,以優質的服務、規范的管理打造景區良好風氣風貌。
○專家觀點
災后重建 成都突出“可持續”
李佐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佐軍博士認為,李志剛、熊笑英和胡孝忠這3戶人的故事,是虹口人災后新生活的縮影,也是成都災后重建的縮影,反映出成都災后重建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運用了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一是強調提升優化,特別是產業發展的提升優化。
他說,成都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積累了很多好經驗,也完全可以做得比其他地方更為超前。而災后重建,也提供了這么一種契機,是城鄉統籌的歷史性機會。從規劃到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災區運用城鄉統籌的辦法,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也為今后發展打了基礎。
不管是統籌城鄉也好,災后重建也罷,產業始終是基礎。在災后重建中,產業重建更艱巨。沒有產業發展,僅靠政府支持和社會援助,不可能解決當前和以后面臨的各種深層次問題。比如,如果只把災后重建理解成硬件設施的建設,人們就業怎么辦?產業重建比建房子更重要。成都的災后重建,抓住了這個“牛鼻子”,突出了長遠可持續發展。
李佐軍認為,產業重建不能僅靠政府單方面努力,更多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他建議災區繼續優化環境特別是軟環境,讓更多的行業組織、社會組織參與到產業重建中來。
○虹口旅游小貼士
虹口景區是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一進景區山門,就是修葺一新的大型游客接待中心。
進入高原村——虹口山地運動區的核心片區,眼前豁然開朗,新建的高原大橋橫跨山間,俯瞰而下,就是虹口的“山地戶外迪斯尼”。
攀巖、徒步、溯溪、速降、溜索、漂流、越野挑戰、野外跑步、野外定向、自行車越野、沙灘排球……在虹口鄉高原河谷,這里是虹口山地運動的核心區域。
除了戶外運動,虹口還是亞洲最大的三文魚和虹鱒魚養殖基地,獼猴桃種植區、三木藥材種植區、三文魚養殖場等成為體驗式旅游的鮮活載體。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