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將是汶川災區對口援建工作“基本完成”的最后期限,如何將19個省市兄弟般相助的巨大精神財富轉化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制度財富,亟待總結和思考
“工期緊,180天要完成164套共1.8萬平方米房子的修建,我們平時都是加班加點,節假日就不休息了!”四川省青川縣平安小區建設工地上,指著遠處塔吊旋轉、工程車來回穿梭的火熱場景,現場排查安全隱患的安全員曾令貴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在這一天上午九點整,浙江寧波市援建指揮部在喬莊高中的建設工地上,舉行了“寧波援建青川縣城大決戰宣誓儀式”。
兩年前的6月5日,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以“舉全國之力”加快災后恢復重建。5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確定粵、蘇、滬、浙、京、遼等19個省市立即組織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
與此同時,國家又建立了3000億元的中央財政災后恢復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1/4將用于災后重建,把災后重建作為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
尤其是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對口支援省市在財政收入增長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依然明確表示支援災區的“決心不變、力度不變、目標不變”,努力壓縮本地行政開支,確保援建資金及時到位。遼寧對口援建四川安縣指揮部總指揮張征感慨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一個地方有困難,集中全國力量幫助,重建就容易多了。這種體制機制,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做到。”
據四川省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援建省市與四川地震災區簽訂協議援建項目3118個,到位資金415.2億元;開工2831個,其中完工1555個。建設合作產業園區18個,協議引進項目420個、投資總額500多億元。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確定援助項目291個,到位資金41.2億元;開工87個,其中完工3個。
現在,按照中央“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今年5月12日將是對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的最后期限。在這沖刺時刻,《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四川省北川、青川、汶川、綿竹等重災區調研災區援建的最新情況和實踐經驗。
援建“群英圖”
寧波市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史濟權告訴本刊記者,寧波對口援建青川縣縣城喬莊鎮和黃坪、瓦礫、茶壩三個鄉,其中困難最大的是青川縣城。由于重建方案批復較遲,青川縣城的建設時間只有短短15個月,而且還需要騰挪數千套板房,任務極其艱巨。
史濟權說,“我們用寧波人的智慧和勇氣,只用了2個多月時間就高質量編制完成了縣城規劃;半年時間就騰挪了5000多套板房,確保20個縣城項目全部開工,創造了寧波速度。”今年8月底,20個縣城項目可全部完工,確保實現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四川省省長蔣巨峰調研時將此項目評價為“奇跡工程”。
面對已投入使用的喬莊小學,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實驗室、微機室等設施齊全、標準一流,學校操場為塑膠地面。該校副校長黃朝明由衷地感慨:“沒想到寧波援建者能用這么短的時間建起這么漂亮的學校,而且是抗震8度設防,現在學校師生再也不用擔心地震了。”
綿竹市漢旺鎮是地震極重災區綿竹市受破壞最嚴重、人員傷亡最多的一個鄉鎮,震后全鎮瓦礫遍地,一片廢墟。《瞭望》新聞周刊日前在漢旺采訪時看到,漢旺鎮老城鐘樓的指針依舊定格在14時28分,但距此往南2公里處卻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里有一排排新建的漂亮住宅,有寬闊的柏油馬路,還有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一座由江蘇無錫援建的漢旺新鎮已拔地而起。
無錫市對口援建現場指揮組總指揮長王學芯說:“為了在今年5月12日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由無錫援建的18個在建項目今年春節期間全部沒有停工。”本刊記者看到,無錫對口援建指揮辦門前的倒計時牌上的日程表顯示,漢旺新城的各個項目,已全面進入沖刺階段:4月30日前,所有38個工程援建項目中除第四批安置房項目外,其余37個將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漢旺新鎮城市功能基本形成……7月31日前,無錫援建所有工程項目的審計和決算全部結束……
在汶川縣水磨鎮,聳立著藏羌漢風格的水磨中學,壽溪湖畔的休閑旅游區初具規模,融入佛山建筑風格的“禪壽老街”已基本整修完畢。3月31日,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援建汶川縣水磨鎮78個工程項目整體移交,比國家要求的時間提前了半年。這個速度的取得來源于援建者與建設者的超常付出。
佛山對口援建水磨工作組組長劉宏葆介紹說,過去水磨鎮全鎮有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佛山援建組來到水磨鎮后,提出“搬遷工業企業,重樹生態水磨”,利用當地地形打造壽溪湖,新建了16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4萬平方米的綠地,鼓勵當地居民發展旅游商貿業。現在,一個既能幫助當地居民增收,又能為外地游客提供休閑度假的生態旅游區正在興起。
“輸血”與“造血”并舉
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災區,不論是農民群眾,還是地方政府,在民生項目、基礎設施及家園重建基本完成后,他們最盼望的是能夠得到產業扶持,以增強“造血”功能,讓農民群眾能夠盡快還清建房貸款、增收致富,地方經濟能夠加快發展、可持續發展。值得欣喜的是,“輸血”與“造血”并重,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正是各援建省市普遍注重的援建內容。
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指揮長談月明舉例告訴本刊記者,針對青川發展工業“無地可用”的狀況,指揮部創建“飛地園區”建設模式,在廣元市打造了“廣元青川-川浙合作產業園”,目前已經吸引了16家浙江企業入駐,總投資21億元。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利稅超億元,還可解決5000人就業。
另外,指揮部根據青川生態條件好的實際,投資1億元創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導受災農戶發展生態養殖和茶葉、木耳種植等特色產業項目。同時,扶持“川珍實業”、“七佛貢茶”等龍頭企業,在浙江開通了青川農產品和藥材“綠色通道”,133家賣場和超市幫助銷售青川農副產品,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遼寧援建指揮部副總指揮韓克亮說:“我們把安縣作為遼寧的‘第45個縣’進行全方位對口支援。投資2.09億元,用于“遼安工業園”建設標準廠房、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僅作為園區主力的遼寧華晨汽車及零部件工業園項目投產后,就將實現年產值127億元,必將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就業。”
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上海市,將打造10萬畝生態農業集聚區作為產業援建的重頭戲,并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園區負責實施。園區聚集區涉及都江堰12個鄉鎮,將做到一鎮一特色,建成后可帶動核心區農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蘇州援建者巧妙地在孝德鎮災后重建中巧妙改造貫穿場鎮的臭水溝,將蘇州元素和綿竹年畫元素融合其中。新建的“蘇州水街”能容納60多戶商戶,成為孝德鎮的中心商業區,既為附近安置房住戶提供了必需的生活配套設施,又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一個特色景點。
對口援建綿竹市的江蘇援建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李亞平說:“在對口援建之初,江蘇省就把災區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注重增強其‘造血’功能。一方面,我們強調把江蘇的技術、產業轉移,使綿竹的農村有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城市有對口合作產業園;另一方面,對于年畫、鄉村旅游等富有綿竹地方特色的資源,我們又不遺余力地恢復并進一步發掘其內涵,使之從資源變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