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員們 雖然數九寒冬,但在市民上下班高峰時段,北京大大小小的公交站臺都會出現他們熟悉的身影。 圖為文明乘車引導員在平安大街寬街公交車站引導公交車進站,維護站臺乘車秩序。特約攝影 張傳東
記者昨天(25日)從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獲悉,201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為83.02,比2009年上升了0.11個分值,比2008年上升了0.34個分值,體現穩中有升的態勢。與2005年首次測得的65.21分值相比,五年來首都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總共上升了17.81個分值,實現了大幅提高。
該指數研究共對萬名市民和千名在京居住兩年以上的外籍人士進行了社會問卷調查,并對全市398個公共場所、85.6萬行人、58.4萬輛機動車、45.4萬輛非機動車、192條公交線路、6條地鐵線路累計現場觀測8000多個小時。
研究數據表明,北京奧運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以來所形成的首都文明風尚建設成果,得到了有效鞏固和發展。在公共衛生方面,2010年隨地吐痰現象發生率為0.72%,分別比2009年、2008年下降了0.01個、0.03個百分點,比2005年下降了7.68個百分點;亂扔垃圾的發生率為1.07%,比2009年、2008年分別下降了0.02個、0.03個百分點,比2005年的9.1%下降了8.03個百分點。在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觀賞等方面,文明程度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公共場所大聲說話的發生率2010年為2.74%,比2009年的3.96%下降了1.22個百分點。
盡管文明指數整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現場觀測數據也顯示,有個別不文明現象在2010年出現小幅反彈。例如,行人闖紅燈發生率為0.55%,比2009年的0.40%上升了0.15個百分點;行人橫穿馬路的發生率為0.60%,比2009年的0.48%上升了0.12個百分點。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等表示,在市民公共文明素養整體水平持續上升的同時,出現個別不文明現象小幅反彈應屬正常,正體現了市民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和文明風尚培育的長期性、復雜性、反復性等特點。
專家表示,文明指數經過前幾年大幅提升后,首都市民的公共文明素養目前已經進入水平較高的相對平穩期。加上北京人口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等因素,從整體上繼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任務將十分艱巨。今后,本市需要全民動員,持續開展各類公共文明引導活動,才能在保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及觀測研究,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受首都文明辦委托開展。該指數是由公共衛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觀賞、公共參與5個二級指標,以及41個三級指標組成的市民公共文明行為指標體系。 (記者童曙泉)
相關新聞
市民遇不文明現象先自省
2010年的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調查中,首次實驗性地加入了市民對不文明現象歸因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于不文明現象的態度第一反應是自省,即從主觀上找原因。
調查顯示,對于“不遵守紅綠燈”現象的原因,78%的市民認為是“對壞習慣沒有正確認識”、“缺乏文明行為的自覺意識”;68%的市民認為是“缺乏嚴格的管理手段”,幾乎沒有人覺得“理所應當”。對其他不文明現象的歸因,也基本與此相似。對于市委市政府推行垃圾減量分類政策的態度,84.9%的市民表示支持。
專家表示,這種自省態度以及相關調查數據說明,市民心中關于公共生活領域內文明行為的衡量標準已逐漸確立并趨于穩定,一些市民已經能夠自覺地運用文明行為規范衡量自我行為。對不文明行為保持警惕,也說明廣大市民對文明風尚的期盼更加熱切,精神文明建設日益獲得全社會的更大認同和支持。(記者童曙泉)
新聞鏈接
2000多萬人次參與“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
首都文明辦負責人介紹,2010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設主要以“愛首都、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活動為主線,以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禮儀文明、環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務文明、觀賞文明和網絡文明等六大文明引導行動,重點推進了“個十百千萬”工程(一個突破口即倡導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宣傳樹立10個品牌文明團隊,宣傳樹立100個“文明北京新市民”,宣傳樹立1000個文明示范樓門庭院,評選10000名孝星)。全市共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活動10000多項,參與群眾達2000多萬人次。
2011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將繼續以“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為主線,以倡導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和綠色出行文明交通為兩大突破口,并確定每月22日為“文明出行推動日”,深入推進公共文明引導工程,大力培育文明風尚。要針對市民群眾反映的一些突出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積極構建首都社會各界群眾參與公共文明建設、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長效機制。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