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環節是調控人口總量
《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求證仍沒能獲悉北京研究制定人口調控一攬子政策的具體進展與政策細節。專家分析,相關具體政策的出臺首先要北京市協調出一個方案,并獲得中央支持。沒有中央相關部門的支持,相關具體政策很可能在扯皮和爭議中難產,更難落實。
除了猛藥,北京還提出在發展“世界城市”目標統領下,統籌協調,將治理大城市病與城市長遠發展相結合。在提到“十二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時,郭金龍說,要更加注重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北京“城鄉環境更加宜居”,“交通擁堵得到有效治理”,同時構建適應首都發展的人口格局,合理調控人口規模,改進人口服務管理。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城市規劃在30-40萬人,就會出現城市病,只要超過100萬大城市病就不可避免,但只要合理布局,城市病是可以緩解的。
北京市政府參事王維平認為,要破解城市病,除了加強規模調控外,關鍵是不能讓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而應該借鑒國外的思路發展城市群。就是大城市以放射型軌道交通線向四周擴張發展,在每條交通線上像穿糖葫蘆一樣布局一些吸納人口和功能的小城區,城區之間是農田綠地。這樣的布局可以在城市運行消耗和環境承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王維平認為,中國的城市病問題在“十一五”期間越來越嚴重,原因在于我們很多地方的城市規劃法律執行不好。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房地產商都愿意在城市繁華區域拿項目,千方百計擠占城市現有空間,增加城市密度,導致不少城市的規劃幾乎處于失控狀態。只有規劃法嚴格執行了,才能談到建成后的精細化管理。
醫治大城市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人口總量調控。而多位專家表示,控制人口與促進公平無疑存在矛盾。以教育為例,北京教育越公平,流動人口子女入托入學越容易,就越吸引更多外地人帶孩子到京就學,就越不利于人口控制;北京如果限制外地孩子在京求學,限制越嚴越有利控制人口,但又會被視為不公平和歧視外地人。
北京市政協委員、西城區教委新聞發言人李燕玲認為,在研究教育改革和人口調控問題時,既要關注民生、維護教育公平,也要兼顧北京人口調控和社會發展需要。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政協委員巫永平認為,北京在人口調控中需要堅持包容和開放。他說,流動人口在分享北京土地、水、住房、教育等資源的同時,對北京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全世界國際化大都市都是高度包容的城市,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包容性是它應有的城市品質”。
調控人口規模還要體現依法行政和程序正義。人大代表,隆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強磊表示,北京調控人口的具體政策措施,不能與憲法、法律和法規相沖突,避免引發大規模行政訴訟等司法風險。要做好充足的法律準備,比如實施居住證制度一定要先完成地方立法。
調控人口規模要靠加強協調來保障落實。《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求證仍沒能獲悉北京研究制定人口調控一攬子政策的具體進展與政策細節。專家分析,相關具體政策的出臺首先要北京市協調出一個方案,并獲得中央支持。如果不能有效強化協調,沒有中央相關部門的支持,相關具體政策很可能在扯皮和爭議中難產,更難落實。
北京市政協常委會調研報告因此建議:“盡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員會,借鑒首都規劃委員會模式,制定重大人口決策,研究重大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