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商住樓咨詢量有所增加
“房子買到了,價格也合適。”上周末,在北京工作的楊小姐給遠在沈陽的親戚打電話:在北京工作快滿一年的她以每平方米約1.7萬元的單價,買了一套北京某樓盤的45平方米小戶型商住房。楊小姐說,她買的商住樓比周邊商品住宅項目每平方米低了1萬元左右。對商改住項目40年產權的“軟肋”,她沒有十分在意:“我也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住上三四十年,還想不到那么遠。”
據中介公司統計,2月17日“京十五條”執行以來,商住樓項目的客戶咨詢量有所增加。
去年末,市住建委發布《關于加強已建成非住宅項目房屋分割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從2011年1月1日起,已建成的非住宅項目禁止擅自分割。由于非住宅項目包括商業、辦公、公建、綜合樓等,因而,這一新規也被業內稱為“商改住禁令”。而北京有20多個非住宅項目都在去年12月申請預售,搭上了政策末班車。其中有些商住項目已在當月開盤銷售,還有部分項目將預售證“捂”過了年,近期預售,想“火”一把。北京某樓盤銷售人員昨天對咨詢者回復:“一期兩棟樓已基本售罄,二期應該還有兩棟樓,但具體開盤時間還未確定。”
提示:“商改住”項目風險大
“目前購買商住項目同樣存在較大政策風險,提醒購房者,在決定購買商改住項目時一定要冷靜謹慎。”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昨天表示,首先,商住項目土地使用年限只有40年,購買商住項目存在很大的政策風險。其次,商住項目電價、水價、物業費等都按照商業標準收取,不論購房意圖和如何使用,商改住項目購買后的使用維護成本遠高于普通住宅。最后,在后續可能推出的房產稅政策中,商住房的稅收可能要先于普通住宅,稅率也可能會高于普通住宅。
還有業內人士提醒,貸款購買商改住項目的購房人尤其需要注意:根據目前銀行執行的“認房又認貸”政策,用于購買非住宅項目的商業貸款也將被累計計入房貸次數,從而影響借款人在下一次購房時的貸款。
如何認定商業立項的房產項目以“商改住”形式出售呢?業內人士指點,第一,要確認是否純住宅項目,而非商業地產項目;確認產權是否只有40年,如果產權40年,必定是商業項目。第二,一般商改住項目雖然分隔出一個個單元房,但絕大多數沒有單獨的廚房,更沒有燃氣入戶。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