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關交通治理的方案和具體措施。按照北京治堵新政的預期步驟,4月1日起,即治堵新政滿百天之日,北京大幅提高停車費,再次撬動價格杠桿緩堵,同時,專為治理擁堵而度身定做的搖號購車政策也在有序進行,但這些政策對于緩解擁堵起到的作用,還有待觀察。
官方稱擁堵減少8% 市民感覺效果有限
被網友戲稱為“最嚴治堵新政”的北京治堵方案,與之前“不限制擁有,但引導合理使用”的思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強調采取“建、管、限”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思路。
梳理北京治堵新政推行百日的功效,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通報的數據為,擁堵減少了8%。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整體交通運行情況來看,目前交通擁堵狀況有所改善,交通擁堵指數在下降,車輛運行速度在提高。
盡管官方對治堵措施進行了肯定。但部分市民也提出,并未切身感受到擁堵緩解。開車上下班的馮小姐表示,并沒有感受到堵車狀況有明顯緩解,仍然是“早上堵在京廣橋,下班塞在雙井橋”;每天出行都是地鐵換公交的陳小姐也稱,從家到地鐵站的這段路在早晚高峰時常常塞車。
由此可見,對于機動車保有量500多萬輛、高峰時段多數交通干道交通流量遠超負荷的北京而言,8%的擁堵效果,無異于杯水車薪。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實說,今年北京小客車增量控制在24萬輛,只是2010年汽車銷量的三成,但年增24萬輛的速度其實并不算低。一般來說,當汽車增速低于道路建設發展的時候,“治堵”成效才會明顯。
據悉,4月10日左右,北京計劃向社會公布五環內自實施治堵政策以來的效果。
北京停車費4月1日起調整:價格杠桿緩解擁堵能否奏效?
按照北京治堵新政的預期步驟,4月1日起,北京調整非居住區白天的停車收費標準:一類地區為三環路(含)以內區域及中央商務區(CBD)、燕莎地區、中關村西區、翠微商業區等4個重點區域;二類地區為五環路(含)以內除一類地區以外的其他區域;三類地區為五環路以外區域。總之,離市中心越近,收費越貴。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認為,相比行政性強制措施,價格杠桿目前是最適合北京的做法。高額停車費和車輛購置稅,擁堵費,多項價格杠桿多策并舉,能達到更好的疏堵效果。
但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就持相反意見。他表示這一措施對緩解擁堵貢獻不大,去年停車費漲價的13類重點地區,在這一年來始終是市區主要堵點,堵情沒有緩解。用公共交通代替自駕車,賈新光認為,最起碼一兩年之內,北京公共交通難以具有這樣的魅力。由于先天設計不足、評估不到位等原因,一系列困擾北京多年的公共交通難題難以解決,例如地面公交運行時間沒譜;地鐵零換乘幾乎為零;出了地鐵站,經常找不到公交站臺等。
與政府的投入相比,公共交通一直沒有起到“分流”有車族的預期效果。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城市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江玉林說,如果以出發地至目的地“門到門”的距離計算,北京即便擁堵至此,開車仍比公交平均省時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