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朝陽區麥子店棗營北里一家飯館的服務員,來到社區附近的垃圾轉運站,把兩桶剩菜剩飯倒入專門處理餐廚垃圾的密閉壓縮箱中,絲毫沒漏出一點湯湯水水。按照市市政市容委的計劃,明年年底前,全市城區800多個垃圾樓都將像這里一樣,具備其他垃圾、餐廚垃圾分類轉運功能。
“以前這里是下埋式。”垃圾轉運站的工作人員說,剩菜剩飯、其他垃圾混在一起,而且還裸露作業,滋生臭味、蚊蠅,對環境危害很大。而且,垃圾樓不具備分類轉運功能,居民分好類的垃圾,到這又混在一起,失去分類的意義。
2009年,朝陽區政府投資,對這個垃圾站進行改造升級,目前這里有三座垃圾密閉壓縮處理箱,兩臺灰色的處理其他垃圾,綠色的處理餐廚垃圾,居民在社區分好類的垃圾,在垃圾樓實現了分類壓縮處理,隨后分類運輸。壓縮處理全過程密閉,不僅臭味消失了,而且餐廚垃圾產生的滲濾液還直接被排到地下污水管道,垃圾樓一點不臟。
垃圾樓具備分類處理功能后,垃圾減量不少。升級前,棗營北里這個垃圾樓只能負擔本社區及周邊有限區域內的垃圾,每天處理轉運垃圾18噸。而垃圾進行分類后,可回收垃圾被分揀出來,其他垃圾、餐廚垃圾分類壓縮,每天可處理轉運垃圾500多桶,垃圾量降為15噸左右。不僅如此,垃圾樓的覆蓋區域也擴展到10個社區、80多個社會單位,為3萬多人服務。
棗營北里垃圾樓如今已成“示范工程”,日前,進京取經的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各區負責人也特地參觀棗營北里垃圾樓的分類轉運,準備運用到上海的垃圾分類活動中。
市市政市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像棗營北里這樣的垃圾樓,全市已有300多個,明年年底前,全市城區的800多個垃圾樓都將完成升級改造,具備分類、密閉、環保的功能。800多個升級版垃圾樓將覆蓋全市數千個小區,為這些小區實現垃圾分類、轉運、處理全過程分類奠定基礎。
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劉昊)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