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誘惑
張昭源,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與去企業、公共部門的同學不同,他選擇去重慶基層做選調生。
“年薪、戶口什么的,都是"浮云"。作為年輕人,怎么能被這些東西絆住呢?趁著年輕應該去發揮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為社會多做些事情。我的父母、導師、女朋友都很支持我的決定。”張昭源說起來豪氣十足。
而說起去基層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他表示自己心里有數,“困難肯定會遇到,基層的生活可能很孤獨,生活會很平淡。但是人要成才還是要經歷這些的,這個時代還是需要理想主義的。”
和張昭源的想法類似,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林薇,放棄了在京外企起步年薪13萬的工作,也選擇了去基層。她坦言,每一個大學生都有夢想,但是她明白,夢想建立在現實的基石之上。
“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國家嗎?不!所以我要去最基層的地方,看看最基層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去最艱苦、最需要我的地方,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那里才是最適合人成長的地方。”林薇說。
同樣去基層的還有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畢業生吳海軍,他選擇了去葛洲壩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做技術員。
“我一直對一線工作感興趣。”盡管在天津的父母希望他繼續讀研,但他還是放棄了保研資格。“我覺得學我們這個專業的人如果沒有去過一線,是不可能成專家的。”
吳海軍說,盡管月薪只有2000多元,但還是愿意去一線學本事。“我想一直在一線做下去,并沒有考慮以后回北京來什么的。只有經過淬煉才能成棟梁。對于我來說,基層就是最廣闊的天地。
事業的誘惑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畢業生杜文釗選擇了和女朋友一起去陜西西安的西電集團就業。盡管崗位并不完全對口,但相較北京的工作機會,他還是覺得很滿意。
“找工作之初,我的期望有兩個:一是去單位的核心業務部門,二是要有一個大的舞臺。”與他同專業的11個人中,有一部分選擇留在北京,但是工作大都并不理想。他表示,北京的工作機會明顯性價比不高。同樣的崗位,北京的單位在條件上要求就會更多,甚至有不少崗位直接寫明了只要“海歸”。
“這幾年北京限制戶口,留在北京相當困難。”他很是無奈,“相比于二、三線城市的求賢若渴,"北上廣"招聘單位的態度簡直可以稱得上"傲慢"。
相比之下,西安的企業給了很優厚的待遇:安家費4000元,一居室的中轉房,還承諾了培訓和其他機會。當初父母并不支持他的決定,更希望他留在北京。但他認為,與其選擇北京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不如去外地謀求更大的發展。“對我而言,北京這個城市到底有多大的意義?”他反問。他的導師給了他信心:“如果說做"雞頭"的發展更好,你何必執著于當"鳳尾"呢?”
面臨同樣兩難選擇的還有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曲天良。他說,自己之所以選擇到湖南長沙的國防科技大學做研究,緣于在美國的交流經歷帶來的思考。“美國那邊的畢業生并沒有像我們這樣非要去大城市就業。盡管當前中國各個地方存在差距,可中國發展這么快,二三十年后,各地差距不會太大。我們的眼光應該放長遠點!”
在曲天良看來,“北上廣”的機會大多集中在金融、信息產業等專業領域,對很多理工科畢業生來說,本專業的核心單位、機構可能在武漢、西安、蘇州等二線城市,要想在專業領域有所發展,眼界還是要放開。 (楊 寧 姜泓冰 賀林平 劉源浩 肖思圓采寫)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