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唐山大地震》海報(資料圖片)
電影藝術應回歸“人學”本質
“電影是一種產品,但更是藝術產品,如果能把文學藝術性、工業(yè)性、高科技性和商業(yè)性在電影中協(xié)調統(tǒng)一,這部電影就會很成功。”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表示,電影經過多次的工業(yè)變革和技術變革,根本沒有變,即電影要在理性和情感上表現(xiàn)人、打動人。技術手段會推動電影的發(fā)展,但是這種手段不可濫用。
《怪物史萊克2》導演凱利·阿斯布瑞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學術講座上,提醒準備進入電影行業(yè)的學生們,切忌為了3D而3D。動畫電影中虛擬的人物形象并非憑空想象,它們的思想和一舉一動都在映射人的世界,而選擇哪種技術手段永遠是導演最后考慮的問題。
“并不是所有的電影都適合做成立體的,3D也并不意味著影片一定會成功。科幻題材可能很不錯,喜劇片和劇情片就不一定合適,切忌為了3D而3D。”凱利·阿斯布瑞舉例說,美國最近上映的動畫片《蘭戈》并沒有使用3D技術,同樣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票房紀錄。
執(zhí)導過《開國大典》等經典影片的李前寬認為,電影和文學一樣,本質都是“人學”。電影的功能和它的最高任務就是表現(xiàn)人、謳歌人。
回顧100多年來世界各國電影精品佳作,都是留下了經典的人物形象。《飄》《亂世佳人》等電影之所以能有經久不息的魅力,是因為它們能給人以啟迪,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觀。
李前寬說:“高科技無論發(fā)展到什么時候它都是表現(xiàn)和張揚人類積極價值觀的形式和手段。如果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僅僅依靠科技的噱頭去刺激大眾的眼球,電影只能是一副沒有生命力的空殼。”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