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的上海老店
王府井大街是條歷史悠久的商業街。當初這條街“八面槽”以北至東四西大街是叫“王府大街”,中段稱為“八面槽”,南段東安門大街東口至東長安街才稱為“王府井大街”。1900年庚子事變后,王府井大街離東交民巷使館區不遠,一些商人瞅準這一點,打算做洋人的生意,于是在這條街上出現了經營洋貨的商店。自從1928年王府井修成了京城第一條柏油馬路后,大街兩側從南到北,商店、洋行鱗次櫛比。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王府井成為老北京最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商業街,絕對不同于“東四西單鼓樓前”等商業街,被北京人戲稱“帶洋味兒的王府井”。新中國成立后,王府井大街的變化更快,不少上海名店也遷京落戶王府井。
我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工作在王府井大街北面的金魚胡同里,胡同的西側路北就是京城理發業第一家--四聯理發館,那是家上海遷京的著名理發店,遷京時由上海的華新、紫羅蘭、云裳、湘銘四家理發館聯合組成“四聯”;與金魚胡同西口一街之隔是東安門大街,路北鄰近把口有一座淺黃色的三層小樓,這便是與“四聯”前后腳遷京的、來自上海的南味肉食鹵味老店--浦五房;離“浦五房”不遠,八面槽31號店面,名氣更了不得--“雷蒙西服店”,也是上海遷京老店(“雷蒙”后因業務發展,遷至百貨大樓北側)。
常逛王府井的人不難發現,從南口開始,上海遷京的老店真是不少,最有名的當屬中國照相館、普蘭德洗染店、藍天服裝店與前面提到的幾家老字號。
王府井為什么來了這么多家上海老店呢?據說是1956年北京市各行業實現公私合營后,恢復了一批老字號,但仍滿足不了首都經濟與商業服務快速發展的需要,當時有些駐華使館人員和外國客人都把高級服裝送往上海、香港洗滌,于是國務院指示上海進京支援。由此上海派來滬上一大批老店、老字號優秀技術人才進京。進京后,這些老店大部分落戶在王府井,也有的落戶到京城其他商業街。那些上海遷京老店的老技師,克服水土不服,甚至與家人兩地分居,來支援北京的建設。我住干面胡同宿舍時,鄰院有一戶,男女主人都是“四聯”的理發師傅,手藝呱呱叫。兩口子都是上海人,離不開米飯、少不了青菜,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的供應滿足不了,他們照樣樂呵呵地工作。
印象中的“四聯”永遠座無虛席,門外老是拿號排隊,年節假日更是如此,店內只有加班加點延時服務。那時,“四聯”的理發設備先進,技術水平高,引領京城發型潮流。其中,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四聯”首創女同志波浪式風靡了很長時間。我們胡同好幾位新娘子都是“對象”半夜排隊,“四聯”師傅精心洗理燙發,“胡同妞兒”立馬“摩登”啦。
提起“四聯”,我想起張瑞芳等幾位上海文藝界的老藝術家。“文革”前,她們來京常住在我們賓館,賓館里有理發服務,水平也相當不錯,但張瑞芳等女明星卻忙里抽空步行去“四聯”理發、燙頭,她們回來后容光煥發,對服務員講:“到‘四聯’燙發,不僅是享受,也是為看看老朋友?!薄八穆摗钡娜司壙梢娨话摺?/p>
那時,位于王府井大街南口的中國照相館,樓上樓下、高臺階、大玻璃櫥窗,店面非常氣派,店上的牌匾是“上海遷京、中國照相館”,到上世紀七十年后期才改為“中國照相館”的。王府井每天都是人流熙熙攘攘,南來北往的行人到了中國照相館大玻璃櫥窗前總要停下腳步,駐足瀏覽觀賞。那大幅的人物肖像照、當紅演員的藝術照、老百姓熟悉的勞模英模的人物照,拍照得太精彩啦。
當年到中國照相館拍照也不是件易事。每天清晨,離開門還有兩個小時,館門外就排起了長隊。一天的活兒,開門一小時就把票開完了,于是中國照相館門前有一景,常掛出“今日已滿”的牌子。
中國照相館人才濟濟,而且不分普通百姓,還是中央領導,鏡頭里一樣認真對待。我師傅的“全家?!痹谥袊障囵^照的,老的少的笑得自然,人物傳神,師傅視為珍寶,有人夸贊,他便神氣地說:“中國照相館,就是照得好?!蔽宜诘馁e館常接待一些大型的會議,為會議代表照合影照,中國照相館常派師傅登門服務。與我們也很熟了,其中姚經才師傅不僅拍攝技術好,人也十分隨和。敬愛的周總理那張家喻戶曉的標準像,就是他拍攝的,據說這是周總理最為滿意的照片。
普蘭德洗染店在北京開業初,店址設在前門外,在王府井大街有家門市部。當時北京城的十大飯店有多家,包括后來的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的客人和員工的洗衣業務,客房床單、餐廳臺布的清洗,都是普蘭德的工人開著汽車取送。我工作的賓館離王府井普蘭德門市近,常有內賓、外賓托服務員幫忙去普蘭德洗染衣服,給夾克上油,或織補一些東西,都是慕名而去、滿意而歸。普蘭德有位特級織補技師吳興揚,人稱“織補大王”,事跡上過報紙、雜志,據說尼克松訪華時,尼克松夫人十分喜愛的一條紗巾損壞,吳興揚一展絕技織補后,尼克松夫人見到的不僅紗巾破損的地方兩面看不見絲毫痕跡,而且花色也和原來一樣,稱得上“天衣無縫”,尼克松夫人贊不絕口。
雷蒙西服店也有不少故事,適合毛主席體態和臉型特征的著名的大領尖“毛氏中山裝”,就出自雷蒙的技師之手。那時的雷蒙西服店作為一家高檔西服店,一般市民很少有機會能體驗,我第一次走進雷蒙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為接到了出國任務,外交部人事部門專門開的單子,讓我到擔負出國人員置裝任務的雷蒙店做西服。兩套西裝做好了,在美國工作期間,同老外有不少的合影,雷蒙的款式、做工絲毫不輸國外名牌,夠派!
不過我個人對吃更感興趣,“浦五房”的南味始終吸引著我。我參加工作拿到第一份工資,就從“浦五房”排隊買了醬汁肉、五香兔肉,僅花了兩元多錢,那“南味”鹵肉清香酥爛,色澤紅亮,甜咸適口,讓姥爺、姥姥這樣的“老北京”都贊不絕口?!捌治宸俊辈粌H醬鴨、叉燒肉、熏魚、醬山雞、鹵鴿十分有名,還有一款特色食品多少年我都沒吃膩,名叫“香臘小肚”,價格雖便宜,但選料精、制作細,半斤左右,形似蘋果,肉色紅潤、味甜酥嫩,切開香氣撲鼻,是“浦五房”的特色。浦五房遷京后,不僅居京的南方人嘗到了“家鄉味”,北京人對“鮮、甜、香、酥”的“浦五房”南味也大加稱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就常光顧“浦五房”,成為佳話。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