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86歲老人難舍66年“白毛女”情緣
66年前,她是歌劇《白毛女》中的第一代“喜兒”,那句“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唱得當年臺下觀眾激憤不已;47年前,她在《東方紅》中把一首翻身做主人的《農友歌》唱得熱血沸騰;現在,已經耄耋之年的王昆,又在為《白毛女》的復排四處鼓與呼。
在各種采訪場合,王昆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希望排出當年的味道”。
記者走進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排練廳的時候,86歲的歌唱家王昆正端坐在導演席中。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當年19歲的她出演喜兒,這一演就是17年。
作為“白毛女”的人才梯隊,王昆培養了四、五個能扮演“喜兒”的B角。對這幾個愛徒,王昆各有評價,如王二妮泥土氣息芬芳、王月很有爆發力、王娜的綜合表現力強。根據各人的特點,王昆分別予以重點指導,并讓她們在不同表演片段發揮所長。
“第一版的《白毛女》創作班底中,除了我之外,還有賀敬之、陳強,他們的身體已經都不允許他們參加排練演出,那只好由我來,我有責任和義務進行鼓吹。我就是希望把當年《白毛女》的味道能排出來,傳下去”,她說。
在王昆看來,她偏愛歌劇《白毛女》是有原因的,并不僅僅是她曾扮演了第一代“喜兒”。1945年,以賀敬之等人為首的延安魯藝的藝術家們集體創作了《白毛女》,采用中國北方民間音樂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手法,并借鑒西洋歌劇的創作經驗,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大型新歌劇。“它在借鑒西洋歌劇技巧手法和保留中國民族草根味道的結合方面,可謂天衣無縫”。
王昆至今仍記得,周恩來總理對她的囑咐。上世紀50年代初,王昆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周總理一直認為王昆的唱法很有特點,聲音激越、嘹亮,自成一體。因此叮囑王昆不要改變自己的唱法,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此后,王昆就很注意自己的演唱個性。她在民間唱法基礎上,吸收了西洋發聲的長處,在氣息處理等方面進一步廓開了自己的音色,成為中國民族唱法的奠基人之一。
在去年從藝70周年紀念音樂會上,王昆曾親手將一根紅頭繩和一件土布褂子送給弟子王二妮,“我就是希望她能保持自己原汁原味的演唱風格,不要脫離‘老布衣’味道”。來自陜西安塞縣民間藝術團的王二妮也將在此次《白毛女》復排中一圓“喜兒”夢想,她淳樸、本土而草根的演唱風格正是王昆所激賞的。
事實上,老人并不像看起來的那么健碩。演出間隙,她端起水杯吃了一大把藥,“這是利尿的、這是軟化血管的……”她向記者說著。身邊人告訴記者,老人有心臟病和糖尿病,最是累不起,但是從2010年10月開始,王昆就已經開始介入到復排《白毛女》中,不僅口傳心授了一批備選演員,連導演胡玫也是受她邀請而來;從今年4月建組開始,她更是每天風雨無阻趕赴排練廳,盡管每天都是坐著輪椅來,“我就是想在‘走’以前,把當年《白毛女》的味道排出來”,她說。
對當下音樂學院所有學生都是用美聲唱法訓練出來的現狀,王昆表達了嚴重的憂慮。“學出來不能唱,說得重一點是唱得‘舅舅不疼、姥姥不愛’,我們一定要讓老百姓愛聽、愿意聽,既然唱中國的歌就得有中國味道嘛”。她認為中國聲樂界需要進行理論研究,如何弘揚傳統,唱出草根味。
來源:中新社 (記者 應妮)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