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畢波身份:市公安局禁毒總隊偵查大隊大隊長
踩在刀尖上干活的人
【如果我在那一瞬間轉身就跑,自己可能有50%的存活幾率,但身后的3個兄弟,肯定沒命了。反之,沒有兄弟們拼命,我可能也交待了】
“緝毒警,就是踩在刀尖上干活的人。”2006年11月28日那天的事,差點讓畢波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這一次,畢波接到命令對大毒梟王某進行抓捕。此人有5年從軍經歷,身手不凡,曾在云南和天津各犯下一起命案,被云南、天津、北京、哈爾濱四地警方通緝。
前期偵查得知,該團伙5名成員居住在本市豐臺某小區。情報并未顯示嫌疑人持有武器。畢波帶領3名偵查員到24樓抓捕王某。
房門打開后,隨著“別動,警察”的警告聲,正在收拾行李的王某飛快地向后撤了一步。畢波立即跟上一步,雙方相差1米左右,王某右手突然從懷里掏出一把手槍。畢波飛撲過去,一手按向王某持槍的右手,并探出另一只手卡住了王某的脖子將其按倒在地。就在這時嫌疑人開了槍,子彈從畢波腋下穿過。
倒地后,王某又用左手從褲兜里掏出另一支槍,而畢波已騰不出手再控制王某。槍口隨即頂在了他的太陽穴上。“當時我一閉眼就知道完了,等死吧。”畢波說。
此時,畢波身后的3名偵查員飛身撲了上去——有人去搶槍,有人用木棍猛擊嫌疑人胳膊,有人噴催淚劑,嫌疑人最終被制服。
畢波說,當晚他請兄弟們喝酒,酒桌上他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誰看見他掏槍了?”
沒人看到。
嫌疑人背負2條人命,不在乎多殺幾個人,身處24樓,他也不可能跳樓出去。畢波說:“如果我在那一瞬間轉身就跑,自己可能有50%的存活幾率,但身后的3個兄弟,肯定沒命了。反之,沒有兄弟們拼命,我可能也交待了。”
事后,畢波得知,那顆從他腋下穿過的子彈,來自一支9毫米馬卡洛夫手槍,另一支頂住他太陽穴的是一支勃朗寧手槍。兩槍都已上膛,共17發子彈。
【他們再晚來一分鐘,我這次也交待了。就這一分鐘,能讓我死好幾次了】
一分鐘的時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僅僅是一轉眼的事,但對于緝毒警來說,可能已在生死之間。
畢波時常當臥底。他說,臥底,其實是單打獨斗——雖然你知道周圍會有很多兄弟保護你,但真正到了現場,很多時候都是你一個人面對很多亡命徒。
有一次,他扮演買家臥底,與毒販進行毒品交易。對方先后8次要求變換交易地點,畢波與其周旋了7個多小時,最后選在了腫瘤醫院對面的小胡同里交易。
畢波的周圍有很多“兄弟”保護,但每一次變換交易地點,他只能自己先走,暗中保護他的便衣不能同時動作,因為對方肯定會在這些虛假交易地點埋伏有暗哨,稍有不慎就會暴露。
最終,畢波一個人獨自面對4名毒販。開始交易后,畢波使用的假錢激怒了毒販。毒販們手持尖刀撲了過來,畢波赤手空拳與4人展開搏斗,“單挑了有一分多鐘,最后終于有兄弟趕上來將他們抓獲。他們再晚來一分鐘,我這次也交待了。就這一分鐘,能讓我死好幾次了。”
■對話·畢波
從不對女兒談自己的工作
記者:16年一線緝毒,你不覺得煩,不覺得累嗎?
畢波:累是肯定的,但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易,我喜歡這行,如果有需要,我會一直干下去。
記者:你對家人說過工作的事嗎?
畢波:對女兒從沒說過。不是不敢,孩子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不想讓她看到這些。我想,所有的孩子看到的都應該是美好的世界,我們的工作也是為了他們。
記者:在你的口中,從來不叫同事,都叫兄弟,這是為什么?
畢波:不太恰當地說,我和兄弟們的感情,甚至比媳婦還深。禁毒是個玩命的活,需要信任對方,需要把命交給兄弟。就像那次抓王某,我要是跑了,兄弟們肯定沒命。反之,沒有兄弟們拼命,我可能也交待了。
記者:你辦過的最艱難的案子是哪一起?
畢波:去年破獲的女毒梟家族販毒案,這個女的販毒10多年了,從沒出過事。她從來不接觸毒品,都是手下人做。一旦她認為內部有問題,便進行清洗。我們用了13年經營這起案子,讓她連續5次大宗交易都失敗了,把她逼急了,跳出來親自干,最終抓了她。
記者:你覺得,緝毒警要有什么樣的素質?
畢波:勇敢、高智商、寬闊的知識面和忠誠。特別是忠誠,面對可能要付出生命代價的危險,你能沖上去,才能證明這是忠誠。
來源:京華時報(記者 郭曉樂 董世彪)編輯:孫遲